2024年4月20至21日,外交学院英语系主办“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暨口笔译测评实践与研究高峰论坛”。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外交部翻译司、中国外文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日报社和全国高校二十余位发言嘉宾围绕“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外交翻译、国际传播与大型语料库建设”和“口笔译测评与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三大主题进行研讨,100余名嘉宾现场参会,线上直播观看超过二万人次。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大使致开幕辞。崔书记介绍了外交学院在培养高层次外交翻译和传播人才、推进国家翻译能力和传播能力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崔书记强调在中国和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加强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建设,提升高端翻译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和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效果对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论坛一:新时代外交人才的使命与责任 外交部翻译司周景兴司长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外交翻译肩负着增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外交部翻译司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不断努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视野开阔、素质全面、作风顽强、能够胜任重大翻译任务的高级翻译人才队伍。希望更多年轻有为的优秀学子能够为外交事业贡献才华,在外交战线上实现报国梦想。 中国外文局人事部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杨建平主任以“翻译人才评价的新方向”为题,介绍了翻译人才“考评结合”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新形势下翻译评价应更加注重培养中高端和非通用语言人才,建立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翻译和国际传播人才。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以“外交外事翻译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为题,介绍了外交学院立足专业高端人才培养定位的翻译人才培养情况,外交学院围绕创新“语言+技能+专业+综合素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科研+师资+实践”为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中国外交持续培养优秀翻译人才,为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及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主旨论坛二: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前景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大使以“‘civilization’一词的‘内销’转‘出口’为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明”一词在政治话语、公示语、历史文献、发言人讲话多种语境下的意义差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员第六研究部副主任刘亮以“做好中央党史和文献翻译工作的保障”为题,具体阐述了如何建立完整的翻译工作保障体系。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总编辑曾庆锴立以“Z世代国际传播的思考与实践”为题,探讨如何发挥翻译和国际传播的年轻力量,创新话语体系,扩大传播时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教授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数据库综合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题,讨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数据库综合平台建设的目标、平台的设计、结构、建设步骤以及具体应用。 主旨论坛三:外交翻译、国际传播与语料库建设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研究员以“大模型时代翻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题,从机器翻译的翻译能力切入,全面客观地分析了ChatGPT的优缺点。中国传媒大学欧洲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昶教授以“关于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本体性思考”为题,指出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的本质是话语权博弈,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创新应朝向新质生产力。外交学院驻校外交官许晖公参以“语言翻译到政策翻译——外交翻译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为题,强调外交翻译人才需具备过硬语言能力,站稳政治立场,服务整体外交大局。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桂君教授通过分析《易经》英译的统计数据,讨论中国古代核心经典外译中存在的问题。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清平教授以“翻译教学中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为题,指出翻译教学应更多重视对传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译审刘奎娟围绕“三进”工作,探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外交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徐然副教授以“大型外交话语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题,深入探讨自建平台和外部资源相结合,在翻译教学和科研各环节的具体应用路径。 主旨论坛四:口笔译测评与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王华树教授探讨生成式AI技术对口译行业的影响,分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新加坡国立大学韩潮副教授介绍了团队建立的IQEC口译质量评估数据库,利用机器测评和大语言模型指标评估翻译质量的可行性。上海海事大学袁煜副教授分享了基于大数据模型的翻译错误类型及严重程度的测评结果,指出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外文局当研院长略智库副总经理徐菡以“人工智能助力国际传播发展”为题,提出应加快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国际传播实践场景中的应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宇波副教授以“口译学能构念及其因子相关性与相对重要性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三方调研”为题,提出以心理特质、工作语言和职业准备三要素为核心的口译学能构念。最后,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闫洪伟详细介绍了中译语通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翻译质量优化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致闭幕词。本次论坛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举办了二十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话题涵盖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各领域,探讨国际传播最新动态,贡献最新研究成果,为翻译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促进国家传播能力和体系建设。冉继军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对发言和参会嘉宾表达由衷谢意,希望各项研究在传承和创新中枝繁叶茂,共同推进口笔译测评和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2024-05-09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月24日下午,外交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带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前往北京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参观学习。 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到哈萨克族嵌银刻花“寿”字火镰,从清代蒙古文版《大藏经·甘珠尔》到多民族语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一系列藏品和设计全面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参观活动让大家领略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表示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5-092024年4月17日,“世界冠军眼中的民间外交”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沙河校区举行。 系列讲座第一讲由乒乓球世界冠军、北京大学教研部刘伟教授开讲。活动旨在更好地弘扬“乒乓外交”精神,近距离感受世界冠军风采,聆听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国交友的亲身经历。 活动伊始,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授予刘伟教授“外交学院特聘教授”证书。外交学院副院长许军珂教授主持“外交学院特聘教授”授予仪式。师生之间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乒乓球表演赛。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鸣,师生们切身感受到了乒乓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之后,刘伟教授以“乒乓国球与外交”为题,从乒乓球及“乒乓外交”发展历程、“我的乒乓运动生涯”和“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三个方面展开演讲。刘伟教授表示,乒乓球代表中国走向国际体育舞台,以“小球推动大球”的智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助推了国际格局变化。现如今,我国乒乓球运动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发展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喜闻乐见的有效载体。 活动中,基础教学部主任周庆杰教授介绍说,外交学院建院以来培养了众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在中国外交外事的各种岗位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外交实践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在世界各地努力工作着。 本次活动由基础教学部和团委主办,研究生部、后勤办、国际教育学院协办。 基础教学部、团委 2024年4月25日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1、新华社: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75170?d=134d821&channel=weixin 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 https://sports.cri.cn/2024-04-18/8dde577b-64dc-bd08-b334-38547c985d9f.html 3、人民日报客户端体育频道,《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讲述“乒乓外交”的故事》,2024-04-19
2024-05-092024年4月10日,“2024年外交部考录宣讲会”在我院沙河校区礼堂举办。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周平(1994级法语专业校友)、驻香港公署参赞钱珺珺(1999级英语专业校友)、干部司考录培训处副处长丁学勇、考培处三秘朱冠臻(2012级英语专业校友)担任宣讲嘉宾,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主持,全校师生800余人参加。 宣讲会前,安青副书记会见周平副司长一行,感谢部党委及部内各司局长期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并欢迎周平副司长一行回到母校。安青副书记介绍了学院“双一流”建设进展、人才培养举措、毕业生就业深造等情况。周平副司长高度肯定学院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培养输送优秀外交外事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紧密合作,并代表外交部向学院赠书。 宣讲会上,周平副司长站在历史和当前外交形势全局的高度,生动立体地分享了从事外交一线的工作经验和感悟,展现了一线外交官的风采,为有志于投身祖国外交事业的同学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钱珺珺参赞与现场同学们连线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了在外交战线上的工作体会,引导同学们坚定外交理想信念。 丁学勇副处长、朱冠臻三秘对外交部2024年公务员考录政策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细致解答。 学生处、学院就业部门老师及各院(系、所、部)辅导员老师参加活动。 学生处 2024年4月17日
2024-05-094月10日下午,外交学院2023-2024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前往钓鱼台国宾馆参观学习。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钓鱼台国宾馆主要外事活动场所设施,实地观摩了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外宾及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和重大活动场所,在一幢幢中西结合的建筑群中见证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领略了大国外交雄伟姿态。师生们为钓鱼台国宾馆严谨考究的陈列摆放与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所震撼,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的气质魅力与大国风范。 参观结束后,大家一致表示,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学习之旅,一次收获满满的探索之旅。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对外交外事礼仪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加深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学习与思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青春力量。
2024-05-092024年3月27日,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TCT)第八次国家协调员会议暨2023年年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韩国国立外交院、中国外交学院、日本国际关系论坛联合主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提供支持,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来自三国高校、智库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韩国国立外交安保院高级执行主任李文熙、日本国际关系论坛理事长渡边兰、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颜亮、我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 在协调员会议上,中日韩三方分别汇报了“中日韩合作推动高水平RCEP建设”、“东亚碳中和合作”和“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完成情况,三方高度赞赏工作组专家为报告的完成所做的努力,同意根据此前达成的共识,经中日韩合作秘书处提交三国外长会议。与会专家还讨论了2024年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相关安排。 在年会上,三国专家围绕数字贸易、地区安全合作、中日韩人文交流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代表均强调应继续通过二轨合作,增强三国间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应增加三国青年交流,为新时代中日韩合作提供动力。 在会议闭幕式阶段,韩国国立安保院印太研究部部长金钟翰大使、日本国际关系论坛理事菊池誉名、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政治处主任山本智嗣、我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分别发言,各方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强调应通过协同努力,改善三国民众认知和舆论环境,推动面向未来的中日韩合作进程。 中日韩思想库网络是由中方倡议并经2015年3月第七次中日韩外长会同意成立的三国间智库网络,旨在强化三国二轨合作,为三国合作建言献策。我院亚洲研究所作为该机制的中方协调单位,积极参与该机制下相关活动。第九次国家协调员会议和2024年年会将在中国举办。
2024-05-092024年3月15日上午,许军珂副院长等一行三人赴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调研。许军珂副院长与沈佩兰秘书长就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机制设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国际法系系主任张华、国际法系国际私法教研室主任杨赟陪同参加调研。 座谈会上,沈佩兰秘书长向许军珂副院长一行介绍了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自成立以来为全球工商界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开展的主要工作和达成的丰硕成果。双方围绕机构建设与发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业问题合作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沟通。
2024-05-09为巩固外交部定点帮扶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红河自治州金平自治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助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外交学院高飞副院长带队于2024年3月10日—3月14日赴麻栗坡县、金平自治县开展调研走访,送课下县活动。国际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静、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教务部主任陈明煌等陪同调研。 3月11日、3月14日,高飞副院长分别在麻栗坡县、金平自治县为当地党政干部开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授课,从当前世界所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引申出边疆党政干部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方式方法,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出云南贡献。 高飞副院长带队赴麻栗坡县委党校开展调研座谈,与县政府、县委党校领导干部就“习近平外交思想”“老山精神”在麻栗坡的实践、党政干部培训、大学生志愿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外交部驻麻栗坡县帮扶代表、副县长刘丐清,县委党校、县外援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座谈交流。 高飞副院长带队赴麻栗坡县石家湾村及外交部援建的石笋村、平安坡村,考察了美丽乡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推进建设情况,并赴麻栗坡县天保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乡村振兴示范园考察了解中越边境人员交往、跨境贸易、物流运输以及产业加工等情况。 调研期间,高飞副院长还带队赴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先烈,实地学习感受“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 在金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飞副院长带队考察了外交部援建的阳光运动场并参观学校标本馆,了解了当地有关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研及实践教学成果。金平县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田红梅,外交部驻金平县帮扶代表、副县长孙森,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 在两县调研期间,高飞副院长表示,外交学院将在外交部的领导下继续贯彻落实定点帮扶责任,不断提升帮扶工作质量,全力以赴为麻栗坡、金平两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2024-05-092024年3月2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23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发展”。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外交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应邀出席,围绕学思践悟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领会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把握世界变局和新征程中国外交使命任务做形势政策报告。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主持并表示,学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资政建言,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苗得雨部长助理做形势政策报告,崔启明书记主持) 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就学会2023年度整体工作向理事会做年度工作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波大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分别代表本单位加入学会兼职担任副会长。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主持。 (王帆副会长做学会年度工作报告、孙吉胜秘书长主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波大使、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冯维江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做主旨发言。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韩召颖教授主持。 (由左至右:韩召颖、冯维江、陈波、黄大慧、苏长和、刘军) 在分组讨论中,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治理与对外传播”“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和“国际热点与周边安全”4个议题深入研讨和交流。 学会副秘书长、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教授进行闭幕总结,《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编审主持。 (与会代表合影)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处 2024年3月28日
2024-05-09外交学院学生处 2024年第6期 2024年3月28日 总第399期 崔启明书记、王帆院长为在校学生讲授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2023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青年学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学铸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委学生工作部邀请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院长王帆在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在校学生讲授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外交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主持。 3月13日下午,院长王帆教授讲授“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迈向新阶段”专题讲座。王院长系统梳理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基本情况,归纳总结了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精神和重要意义,分享了学习这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和感悟。王帆院长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同学们全面剖析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刻内涵,正确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对外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3月20日下午,党委书记崔启明大使讲授“学习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能力”专题讲座。崔书记围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结合自己履职驻白俄罗斯大使长达7年的工作经历,给大家分享了在他任职期间推动中白两国元首倡导的中白工业园落地并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案例,提出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要有政治意识,通过落实元首外交成果推进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工作。在国际交往中要善于广交深交朋友,争取人心的工作既要做到庙堂,也要深入民间。要立足共同利益,调动驻在国的积极性开展公共外交和拓展国际传播。 崔书记、王院长为在校生亲授“开学第一课”既是学院党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也是学院领导带头抓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现场聆听学习“开学第一课”,更加坚定了外交报国的初心使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珍惜青春韶华,奉献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青年力量。 党委学生工作部 2024年3月28日
2024-05-091月23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系列活动之“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美好家园”对话会暨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发布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本次活动以“交流 理解 互信 共赢”为主题,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外交学院、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亚太智库、华电海外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获得了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华电(印尼)玻雅公司、亚洲领袖通讯社、广西外国语学院等智库、媒体和驻印尼中资机构的支持。 嘉宾合影留念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通过视频发表致辞。中国驻东盟使团参赞耿海凌、泰国上议院行政委员会顾问唐隆功、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校长凯瑞、亚太智库主席威伦、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印尼团结党副秘书长赖剑文(HarryantoAryodiguno)、亚太智库马来西亚中心顾问林建伟(Lim Kianwei)、华电(印尼)玻雅公司董事长谷秋成、广西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钟志锋等,以及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百余位政界、智库、媒体、中资企业及青年学生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高岸明发表视频致辞 高岸明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命运相系,人文交流不仅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和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深厚根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10年来,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取得了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既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的鲜明例证,也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日益紧密的生动表达。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高质量合作,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双方以加强媒体协作为纽带,着力讲好民心相通新故事;以深化双边青年交流为重点,着力培育人文交流新动能;以推动合作发展为目标,着力创造互利共赢新成果。 耿海凌发表致辞 耿海凌表示,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奔赴,携手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希望媒体朋友能继续为中国—东盟关系添砖加瓦,讲好双方友好故事,推动双方民众相依相亲的友好情感持续升温。希望中国—东盟进一步挖掘人文交流的深度,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提升人文交流的热度。 唐隆功发表致辞 唐隆功在致辞中表示,泰国是中国的老朋友,“中泰一家亲”深深植根于两国人民心中。泰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也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受益者。相信泰中两国治国理政的交流,将赋予“中泰一家亲”新的时代内涵,把两国传统友好的优势转化为合作共赢的动力。 凯瑞致欢迎词 凯瑞表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让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断推动贸易、投资和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印尼投资,为当地社会带来更多工作岗位,并为贫困的印尼学生提供了奖学金。总统大学在未来将不断参与中国—东盟合作,加强与中国政府、机构和企业的沟通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美好家园”对话会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够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共同深化中印尼间的友谊。 威伦发表致辞 威伦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印度尼西亚访问期间,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过去10年双方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让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更加密切,为区域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历史发展机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相信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所有东盟国家共同的发展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中国—东盟人民的共同心声。” 谷秋成发表致辞 谷秋成表示,中国与印尼虽然有不同的文化,但始终是真诚互助的朋友、互利共赢的伙伴。玻雅项目高效建成投产,既是华电海投公司投身印尼发展、服务当地社区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印尼双方合作提质升级、造福民生的成果。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华电海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投入技术培训、公益项目、抗疫救灾,用行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不断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在随后进行的“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美好家园”媒体智库圆桌论坛环节,来自东盟地区政界、媒体、智库和企业的代表,共同回顾了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成果,探讨了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共建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 “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美好家园”媒体智库圆桌论坛 郭延军表示,中印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样板。未来双方应该密切协作,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弘扬开放的区域主义,展现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协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赖剑文表示,印尼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华人。印尼和中国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合力推进“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和“两国双园”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合作方面。印尼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是重要合作伙伴。 林建伟表示,今年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50周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友谊源远流长,马来西亚人民钦佩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马来西亚带来发展新机遇,“两国双园”建设成果斐然。 钟志锋表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将助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增进人民福祉,让20多亿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广西外国语学院是广西外语类专业在校生数最多、语种最多的高校,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多样化的合作,为双方青年创造了紧密交流的平台。 谷秋成表示,印尼玻雅项目的装机占苏门答腊岛现有装机容量18%,是苏门答腊岛装机容量最大、最先进环保的机组,是中国与印尼“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标准、中国技术”改善了印尼的能源结构,培养了当地的电力技术人才,为当地修建了输电线路并帮助当地孩子接受教育摆脱贫困,为印尼的发展与中印尼合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郭延军发布“2023年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 活动上,郭延军代表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和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对外发布了“2023年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十大新闻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和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联合相关学术机构共同评出,梳理和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东盟在元首外交、“一带一路”合作以及重要领域取得的成就,展现出中国—东盟合作的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主任陈文戈主持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主任陈文戈主持。陈文戈在总结环节表示,2023年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的发布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东盟人文交流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迈上了新台阶;期待双方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和互利合作,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社:http://www.news.cn/world/20240124/b26e5137b0b3490b90ba5710d31d7bda/c.html 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124/c1002-40165566.html 《中国日报》: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401/25/WS65b1ab57a310af3247ffd410.html 《中国东盟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jtoPxIRLyH7lYJqLYWH1Zg 中评社:http://hk.crntt.com/doc/1068/6/7/6/106867695.html?coluid=169&kindid=12095&docid=106867695&mdate=0125100350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https://guojiribao.com/?p=385257
2024-04-09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关于公布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3〕27号),我院入选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在此谨向国际法系表示祝贺。 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是我院与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共建基地,该基地致力于聚焦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在涉外立法执法司法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依托,我院将在深化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涉外法治拔尖创新人才。
2024-04-09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外交学院英语系于2023年12月30日在展览路校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外交口译大赛”。本届大赛以“三大倡议与中国方案”为主题,关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大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出席大赛现场并致辞。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大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小萍大使,外交部公使衔参赞许晖,中国网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彬教授等担任大赛评委和点评专家。 本次大赛邀请了国内29所开设汉英口译项目的知名高校共54名选手参赛,他们分别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武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按拼音排序) “全国外交口译大赛”特色鲜明,紧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外交实践和外交口译的特点和要求,突出外交翻译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对全国外交翻译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大赛邀请资深外交翻译专家、外交工作用人单位专家和高校翻译教学专家担任评委,并进行现场点评,对外交口译实践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赛展示了外交学院多年来外交翻译高端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经验。 孙吉胜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外交学院一直坚持探索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外交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全国高端外交翻译人才的培养。希望借助“全国外交口译大赛”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中国外交实践,希望更多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学子能够为外交事业贡献才华,在外交战线上实现报国梦想。 陈明明大使在致辞中祝贺外交学院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全国外交大赛”,对所有参赛选手表示热烈祝贺,对参赛选手在本届大赛中展示出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表示赞许,并对“全国外交口译大赛”在对接国家、时代需要,培养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做出有益尝试给予高度评价。 本届大赛分为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复赛形式为简短演讲口译(英汉交传),主题涉及全球贸易和供应链韧性等国际热点话题,考察参赛选手的知识储备和英汉口译能力。复赛阶段,54名参赛选手经过激烈角逐,12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下午决赛。 决赛形式为记者招待会口译(英汉、汉英交传),话题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展开,涉及国际和地区安全、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赛题实战性强,场景逼真,具有挑战性。 随后专家评委对选手表现进行深入点评。决赛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玉堂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和外交学院英语系外籍教师Tracey Eaton担任点评嘉宾。专家充分肯定了12位决赛选手的精彩表现,同时也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参赛选手和在线观众获益匪浅,深受启发。 经过激烈角逐,第三届“全国外交口译大赛”决赛最终评出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五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向贵凡同学获特等奖;大连外国语大学刘欣阳、任子娴同学获一等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俊晴同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韦俊杰同学、中国人民大学张蕙鑫同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妍妍同学获二等奖;厦门大学徐戈扬同学、外交学院郭艳萍同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曹雨珊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尚宇同学、北京语言大学董靖怡同学获三等奖。 决赛结束后举办了“外交口译沙龙”,外交部翻译司培训处随员、外交学院优秀校友解斌与本届大赛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就外交口译员素养和外交翻译一线工作经验等话题进行交流。沙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为第三届“全国外交口译大赛”画上了圆满句号。 特向所有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表示热烈祝贺,向参赛各校表示衷心感谢!
2024-04-092023年12月29日,由外交学院主办、外交学院英语系承办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外交学院主楼拉开帷幕。来自外交外事、翻译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15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次论坛旨在研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促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翻译学科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为优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端对外翻译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和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成效,创新对外翻译传播模式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在论坛开幕式上,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代表外交学院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孙吉胜教授表示,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始终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外交外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次论坛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翻译,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上午的报告由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表示做好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要求我们加快国际传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创新和完善数字传播话语体系,了解数字传播规律,掌握数字传播技能,强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徐和建以“把最新最美最好世界完整翻译给世界”为主题,指出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和高远的规划路线,更需要高水平的对外翻译人才作为支撑。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王珂强调国际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要实现民心相通就要做真正接地气的民间对外交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认为翻译和国际传播互为彼岸,没有有效的翻译,就不会有有效的传播。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指出民间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际传播工作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平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挑战,但更是加强了传播者的主体性,未来需要用好游戏等各类国际传播平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表示当下的国际传播发展呈现出跨学科特征,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史论结合、与新技术相结合、与一线实践相结合。 下午的报告由外交学院教务处处长石毅教授主持。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陈明明大使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文化语汇的翻译要点和外交翻译技巧。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委员会副主任任小萍大使指出新时代外交翻译应传达我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增信释疑、消除误解、以正视听,树立中国良好的外交形象。外交部吴泽献大使认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要熟悉中国近代史和党史,熟悉中国国情,增强四个自信。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任高明乐教授指明翻译传播学和传播翻译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国际传播翻译具有交叉性、对外性、传播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指出言语在传播中具有承载功能和能动调节功能,需辅以区域国别研究与传播意识和技巧,以实现精细化精准传播。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邢玉堂认为应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对外翻译实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主任陶友兰教授线上参会,她提出中国典籍作品是中国文化核心的载体,提升典籍英译作品国际传播力需要“译-写-传”(TWC)的策略。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分享了外交学院在构建外交特色、水平一流的外交外事特色翻译专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本次论坛凸显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有机融合。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为教学科研和业界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启迪。
2024-04-092023年12月6日-15日,“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二轨沟通与促进”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顺利完成。本次活动由亚洲合作资金支持,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调研团队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深入调研和了解各国蓝色经济发展水平与合作需求以及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最新进展。 在新加坡,调研团队与通商中国、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新加坡制造商总会和AMRO等多家专业机构,就新加坡的蓝色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加坡东盟蓝色经济发展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马来西亚,调研团队访问了马来西亚渔业总会、马来西亚深圳总商会、马来西亚交通部海事研究所等机构,深入了解了马来西亚蓝色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印尼,调研团队赴我驻东盟使团和我驻印尼使馆,就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举办“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研讨会”,邀请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国专家、我驻东盟使团和我驻印尼大使馆代表、企业代表、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等媒体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就构建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圈,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核心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和富有成效的交流。 媒体报道: 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5/c1002-40139480.html 经济日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498839 中新网: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sp/10128896.shtml
2024-01-102023年12月9-10日,“第九届全国英语演讲与写作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我院英语系和外研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100名余名从事英语演讲与写作教学研究的专家老师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聚焦“服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英语演讲及写作教学与研究”,设置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教学示范、分论坛研讨等环节,参会教师就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路径探索、先进教学经验交流、学术科研方法创新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孙吉胜副院长和外研社副总编辑常小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孙副院长首先对全体参会者表示诚挚欢迎,对组委会工作表示感谢。孙副院长指出,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合格外语人才是当前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外交学院一直坚持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紧扣中国外交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此次研讨会可以为各校在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幕式由英语系冉继军教授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孙吉胜副院长、中国驻加蓬共和国原大使孙继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杨鲁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外籍专家Mark Levine教授等就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在教学示范环节,来自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的四位英语演讲及写作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示范,并与各位学者、教师展开深入讨论。其中英语系赵冰副教授做了题为“英语演讲:受众分析”的教学案例示范,为与会的专家老师展示了外交学院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在之后的分组讨论环节,英语系教学副主任杨强副教授和徐然副教授分别主持“演讲教学与研究”和“写作教学与研究”两个分会场,来自八所学校的老师代表就演讲和写作教学中的一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数字赋能助力教学和讨论式写作教学法建构等主题进行了汇报,与会教师就相关的理论与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12月10日上午,在专题报告环节,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李烨辉教授、西南民族大学邓忠副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功教授分别阐述了英语辩论、演讲和写作课程的改革实践与路径。冉继军教授做了题为“以内容为驱动推进思辨教育:外交学院的探索”的报告。 冉继军教授在闭幕总结中对参与和支持研讨会的各方表示了诚挚感谢,同时表示,本届研讨会主题前沿、视角多元、成果显著,再次展示了广大英语演讲与写作教师对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期待参会教师以研讨会为契机,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学态度,共同开创英语演讲与写作教育的新篇章。
2024-01-10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响新时代主旋律,2023年12月20日,“灯火里的中国”外交学院2024年新年歌会在沙河校区礼堂隆重举行。全校师生齐聚一堂,各院(系、部、所)师生倾情奉献,跟随“忠诚筑基”“艰苦奋斗”“和平发展”“伟大复兴”四个篇章,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激励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校领导与教工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 舞蹈《秋收起义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校艺术团合唱团合唱《保卫黄河》 第一篇章“忠诚筑基”中,校领导与教工代表共同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倾情诉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秋收起义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激昂振奋,展示出先辈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高昂斗志;校艺术团合唱团演唱《保卫黄河》,唱响了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校艺术团舞蹈队舞蹈《庄严的宣誓》 国际教育学院合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研究生部合唱《我的祖国》 国际关系研究所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 合唱《我为祖国献石油》 “艰苦奋斗”篇章中,校艺术团舞蹈队表演了我校在2023年北京大学生舞蹈节中的银奖作品《庄严的宣誓》,诠释了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国际教育学院合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展现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气势;研究生部合唱《我的祖国》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国际关系研究所带来《我们走在大路上》,铿锵有力,激情澎湃,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合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了新中国建设时期,以石油工人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工人阶级集体群像。 国际法系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歌舞《亚洲雄风》 校艺术团液体音乐社乐队表演《东方之珠》 合唱《你是这样的人》 外语系合唱《如愿》 “和平发展”篇章中,国际法系编排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同学们身着亚洲各国服饰演唱《亚洲雄风》;校艺术团液体音乐社改编歌曲《东方之珠》,表达出年轻一代对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你是这样的人》深清表达了外交学子对周总理敬爱和怀念;外语系以一曲《如愿》娓娓道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革命先辈的血脉賡续。 英语系合唱《情对祖国讲,爱对祖国说》 国际经济学院合唱《我爱你中国》 合唱《江山》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合唱《灯火里的中国》 合唱《领航》 第四篇章“伟大复兴”中,英语系合唱《情对祖国讲,爱对祖国说》,向中国外交官以及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国际经济学院合唱《我爱你中国》,唱出了我校莘莘学子对祖国母亲的真挚热爱;合唱《江山》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外交学系《灯火里的中国》,描绘出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美好画卷;合唱《领航》深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本次歌会推向高潮。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中,歌会圆满落下帷幕。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崭新的篇章呼唤外交学院师生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体外院师生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业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吹响新时代号角,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烂的华章!
2024-01-1012月12日至15日,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中国外交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崔启明大使率代表团赴泰国曼谷出席外交培训国际论坛第49届年会。本届年会主题为“外交的未来:趋势、工具及新时代外交官的培训”,由泰国外交学院承办,来自40多个国家的外交培训机构代表与会。 崔书记聚焦当前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围绕“关于外交未来的思考”专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表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命运紧密相连,未来的外交必须直面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和全球性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习近平主席对中国外交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未来的外交关键在人,要义在于培养高素质外交人才。外交学院和中国外交培训学院针对新形势下外交人员需要,立足职责定位,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教育培训体系。中方期待同与会各方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培训更有效提升外交人员能力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崔书记并在出席论坛会议期间同各国代表广泛交流,重点就加强外交和相关培训教育领域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论坛期间,各国与会代表围绕“关于外交未来的思考”、“区域外交的挑战及其对世界秩序变革的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外交”、“重审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外交”、“公共外交,行动中的软实力”等议题进行研讨,并分享了各国开展外交培训工作的有益经验。 外交培训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Diplomatic Training)于1972年由维也纳外交学院和美国乔治城大学倡议成立,成员包括各国外交培训官方机构以及国际关系和外交研究机构。论坛每年举办年会,由各成员单位轮流举办,主要探讨现代外交问题和外交教育培训趋势,是各国间加强外交教育培训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
2024-01-1012月11日,“央视《高端访谈》校园行:专访幕后的精彩故事,与你分享”活动在外交学院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与《高端访谈》节目组联合主办,央视主持人邹韵、王冠及《高端访谈》节目主创团队出席活动。 王冠、邹韵为同学们讲解了访谈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分享了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指导同学们如何更好的认识世界、提升自我。 担任活动现场主持人的王若同、钟一宁是我校优秀毕业生,她们在此次活动中以校友兼活动策划人的身份重返校园,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新鲜实在的职业发展规划建议。《高端访谈》节目主创团队及CMG观察团队从专业角度解读了央视台前幕后的工作,以多元视角分享了大数据时代下媒体人的坚守与创新。
2023-12-282023年12月2日,“2023-2024年度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华北区决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外交学院报名参赛。外交学院代表队以专业严谨、详实深入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现场路演打动现场评委,最终获得华北区冠军殊荣。外院学子继上一届赛事夺冠后再创佳绩、蝉联冠军。 左起:董玥均、谢英麒、李梦超、许磊、刘冠南 此次参加比赛的同学为:2023级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许磊,202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李梦超、谢英麒,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董玥均,2022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刘冠南。国际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毛羽丰老师(CFA持证人)和李涛老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Faculty Advisor),中银证券研究员吕然(CFA持证人)担任行业指导老师(Mentor)。向各位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外交学院自2018年起连续七年参加华北赛区比赛,自2019年起连续六年斩获奖项。此次比赛能够蝉联冠军,是我院学子在该项赛事上多年积累传承的结果,也是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重视英语教学的成果。外交学院始终以外向型金融人才“英语+金融”为培养特色,重视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经济学院从2012年启动专业教学英语化改革,迄今21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0门金融专业课程)实现全英文或双语授课。我院鼓励学生海外交换学习、实习,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支持学生参加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学科竞赛和志愿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