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王帆院长会见瑞士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全球执行主任韩达伟一行,国关所所长曲博、副所长凌胜利、外办主任马新宇、副主任曲丹、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等陪同会见。 王院长对韩主任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就俄乌冲突、中欧关系及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与来宾进行了探讨。韩主任表示对王院长撰写的《中国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理念、原则和实践》一文很感兴趣,中国作为调停者有着第三方效应这一优势,在国际局势中将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院长表示,中国将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探索国际热点问题解决之道,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后,瑞士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代表介绍了目前在华开展的研究项目,并和我院与会人员探讨了在公共健康、智库网络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的可能性。 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于1999年成立,致力于通过对话来预防、缓和并解决冲突。该中心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和组织提供沟通平台,旨在促进各方坦诚对话、交换意见、增进互信。
2024-10-179月16日,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在沙河校区会见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Jürg Burri),瑞士驻华公使、使馆副馆长张德音(Chantal Delli)、外办主任马新宇等参加会见。 王书记首先对白瑞谊大使一行表示欢迎,陪同来宾参观了沙河校区,简要介绍了外交学院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校园设施等方面情况。 随后,王书记与白瑞谊大使一行餐叙。王书记介绍了我院与瑞士高等院校的现有合作情况,表示中瑞关系历史悠久,希望自己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后,进一步深化拓展与瑞士高校的合作,促进教育、人文等方面交流,推动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白瑞谊大使感谢王书记在担任中国驻瑞士大使期间对瑞中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并表示将协助推动学院与瑞士高校的交流合作,增进瑞中两国教育及人文交流。 白瑞谊大使曾任瑞士联邦外交部领事司司长、瑞士驻波兰大使等职务。2022年起任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
2024-10-172024年9月21-22日,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应邀赴大连参加大连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和系列校庆活动,并拜会大连市陈绍旺市长。 王世廷书记以“推动高等教育开放融合创新,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做主旨发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校庆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辽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以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巴西等世界高等教育机构负责人近100人参加了论坛。 21日上午,王世廷书记拜会了大连市陈绍旺市长,大连市政府秘书长汤易、市外办主任成英俊等参加。双方就外交外事干部培训、涉外人才培养和输送、校地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地方开放发展交换了意见。 22日上午,应大连外国语大学邀请,王世廷书记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题,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百余名师生开展了讲座。大连外国语大学张国强副校长主持讲座。
2024-10-172024年9月12日下午,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大使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题为来访的澳门优秀青年代表团授课。 王世廷书记结合自身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从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意义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王书记勉励澳门优秀青年代表要团结一心致力于国家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以更远大的目标、更恢宏的格局、更开阔的胸襟、更从容的气度,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向更高境界。 此次澳门优秀青年代表团由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综合部主任郭晓峰和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赵宝威处长带队,成员为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及澳门青年联合会的32名优秀青年代表。
2024-10-169月10日上午,外交学院2024-2025学年开学典礼暨庆祝教师节大会在沙河校区礼堂隆重举行。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出席并发表讲话,外交部办公厅、干部司、老干局、行政司、财务司、机关党委、服务中心等部内部属司局领导、学院在京领导、教职工代表、2024级全体新生等900余人参加大会。外交学院院长王帆主持大会。 孙卫东副部长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问候,向新同学们表示祝贺。他强调学院要始终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办学方向;明确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锚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能力和水平。他希望青年外交学子情系祖国,胸怀天下,善学砺能,笃行致远,严守纪律,团结共进,做到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矢志奋斗,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打好基础。 王世廷书记代表学院党委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希望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立志投身外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国际经济学院欧明刚教授代表学院教师发言。他对同学们提出要主动融入时代、主动管理时间等“七个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去,不留遗憾地度过四年美好的大学生活。 2022级国际法系谢鲁晨代表在校生发言。他回顾了自己两年来的大学生活,希望同学们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篇章。 2024级外语系雷雅雯代表新生发言。她讲述了自己对“外交”的理解和向往,号召同学们牢记校训、脚踏实地,将青春熔铸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之中。 外交学院2024-2025学年开学典礼在全场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在沙河校区礼堂设立主会场,在教学楼设立多个分会场。同学们在开学典礼后纷纷表示,将牢记部领导和师长的谆谆教诲,厚植家国情怀,怀揣青春理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贡献青春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024-10-162024年9月11日,外交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院党委书记王世廷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帆及其他在京党委委员参加,各系所部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列席。 王世廷书记表示,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王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学院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各基层党组织也要迅速行动起来,全面准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上来。一是抓学习,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把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作为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和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做到全覆盖。二是抓宣传,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把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纳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好校内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深层次解读;在团组互访、国际交往中加强宣介,讲好教育家故事。三是抓落实,把大会精神和工作部署体现到学院综合改革方案中。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主线,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实,以学院建设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党委委员围绕学院实际和分管工作,就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2024-10-16近日,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王帆教授的著作《大国较量: 战略博弈的逻辑》荣获二等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政府鼓励首都社科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服务首都发展而设立的政府奖,已成为首都社科领域权威性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金名片”。 在此,谨向王帆教授表示热烈祝贺!
2024-10-16由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办的“2024·学术前沿论坛”于2024年8月30日在京举办。学术前沿论坛创办于2001年,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是,探讨发展思路”的论坛主旨,真实记录了首都社科界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瞻思考和学理推进。 “2024·学术前沿论坛”以市社科基金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成果为基础,进行了北京地区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发布和成果推介,其中推荐国际关系学学科代表性学术成果17项(著作7项,论文10项),我院4项成果入选: 1. 王帆,《大变局: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年。 2. 赵怀普,《法国介入印太安全:路径、动因与制约因素》,《国际问题研究》,2023年第1期。 3. 夏莉萍,《海外中国公民和中资企业安全风险与保护》,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年。 4. 凌胜利、王秋怡,《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角色》,《外交评论》,2023年第2期。 国际关系学科推荐的10篇论文中,其中有2篇为《外交评论》刊发。 在此谨向获得成果入选的老师和《外交评论》编辑部表示热烈祝贺!
2024-10-16近日,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我院2项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国家级获奖方面均实现突破。 获奖名单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此,谨向王帆教授、孙吉胜教授表示热烈祝贺!
2024-10-162024年9月3日,中国共产党外交学院党员代表大会在展览路校区419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的任务是选举产生我校出席部机关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大会气氛庄重热烈,来自学院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代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出庄严的选票。大会根据部机关党委《关于做好中国共产党外交部机关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王世廷等11名同志为我校出席部机关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作总结讲话,他嘱托当选的党代表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即将召开的部机关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认真履职尽责,建言献策、贡献智慧。王书记要求学院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学院发展和本职工作,扎实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举措,继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做出新贡献。 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中国共产党外交学院党员代表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
2024-10-169月4日,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大使会见到访的贝宁外交部部长奥吕谢甘·阿贾迪·巴卡里,贝外交部对外关系总司长奥古比伊、对外关系总司亚大司长阿拉格贝、贝驻华大使馆公参艾伯阿等陪同来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中国外交培训学院副院长谢粤等参加会见。 王世廷书记首先对巴一行表示欢迎。王书记表示,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今天在京召开,多国领导人齐聚北京。这既是一场外交盛事,也是巩固中非长期友谊的重要平台。王书记结合自己驻外经历特别是担任驻非洲两国大使的经历,指出中非在很多重大问题上观点一致,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巴表示,中国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良好素质和水平。贝正在筹建外交培训学院,希向中国学习外交官培养模式,让更多的贝外交官到中国进行外交业务及语言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外交能力和水平。 随后,王书记全面介绍了外交学院和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机构设置、外交官培训及留学生培养等方面情况,表示愿同贝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在贝筹建外交培训学院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助一臂之力。 双方今后将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在外交官培训领域更好推进交流合作。 会见后,王书记陪同代表团一行参观了沙河校区。
2024-10-16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9月3日,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在展览路校区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不断提升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能力和水平”为题,为出席学院党员代表大会的党员代表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学习报告。全体在校党委委员、党代会代表近90人参加,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主持。 王世廷书记从深刻把握和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深刻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丰富内涵两个方面和各位党代会代表一起再次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并带领党员同志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讲话,结合他自己丰富的外交工作经历对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王世廷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涉及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部署,全校师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深入领会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重要要求。王世廷书记还对学院下一阶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做出工作部署,要求各部门要研究提出推进学院事业发展的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的务实改革举措,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为着力点,改革制约学院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学校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力,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安青副书记在主持时表示,王书记的报告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既有历史的纵深,也有理论的高度,帮助全校师生加深了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认识和理解。全校各基层党组织、各位党员要深入学习领会,不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紧紧扭住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自信自强,以改革迎机遇,不断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学院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外交学院的新贡献。
2024-10-167月13日至21日,外交学院与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共同组织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10名优秀学生代表,走入联合国唯一发展中国家总部所在地——肯尼亚、全球发展新秀——阿联酋,开展2024“走进联合国”青年访问活动,走访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中国驻迪拜总领馆、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相关机构。 探访古老大陆,学习外交实践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抵达肯尼亚,访学团首先拜访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周平剑亲切会见了访学团。他表示,中肯双方已在国家元首层面达成了“携手共建新时代更紧密的中肯命运共同体”共识,将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推进全方位的高水平合作发展,希望同学们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青年作用,为祖国外交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外交官与青年访学团进行座谈 随后使馆青年外交官与访学团座谈交流,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参赞苗苗以及来自政治处、新公处、领侨处、经商处的青年外交官出席了座谈会。 下午,访学团与内罗毕大学及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开展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肯尼亚这片古老的非洲大陆以及中肯间的教育文化交流。 内罗毕大学领导老师与青年访学团开展交流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走入联合国中,了解多边外交 次日,访学团走访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非洲总部,分别拜访了联合国秘书长大湖地区事务特使办公室、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 访学团刚进入联合国大院就巧遇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总干事扎伊娜卜·哈瓦·班古拉女士。总干事热情欢迎来自中国的青年们,并与访学团合影留念。 联合国驻内罗毕总干事班古拉女士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联合国秘书长大湖地区问题特使夏煌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参访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大湖地区问题特使夏煌接见访学团成员。夏特使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在与外部多边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展知识储备,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善于提出问题,注重事务的多面性,善于用辩证法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为成长为一名国际化人才打好基础。 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专家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的访学中,会议事务司司长Francisco Vasquez及口笔译专家与访学团开展交流,访学团成员不仅了解到联合国的口笔译工作,并对人工智能在翻译中的作用与挑战产生了新的思考。 联合国环境署专家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在与联合国环境署的交流中,早期预警和评估司司长刘健向同学们介绍了环境署在联合国系统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勇于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在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项目司区域间顾问、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事务协调人杨榕表示,希望青年人能培养多边意识,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探访时代新秀,感受文化交流 中国驻迪拜总领馆欧渤芊等与青年访学团合影 离开肯尼亚,访学团抵达迪拜,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参访。期间,青年访学团到访中国驻迪拜总领馆。中国驻迪拜总领事欧渤芊会见青年访学团一行,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角度介绍中阿关系40年发展成果。她表示,阿联酋追求包容、开放、创新,这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她鼓励访学团青年胸怀天下,拓展视野,练好本领,积极投身祖国外交事业。 来自总领馆多个部门的青年外交官代表结合自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在外交一线的工作体会。 青年访学团与迪拜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合影 访学团在阿期间还拜访了迪拜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中心主任穆罕默德先生就中东国家政策、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等话题展开座谈。 此次访问活动使青年学子真正走进联合国,实地调研、了解联合国的运作情况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为有志于从事外交事业及全球治理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了解一线外交、开阔国际视野、增强交流能力的机会,为培养中国新一代全球治理人才提供了助力。
2024-10-162024年7月31日—8月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成功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理解当代中国”各语种任课教师共计9.6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会,深入领会“三进”教学要求,创新推动“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建设,共同探索提升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路径。 为帮助任课教师深入学习和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把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内容,主办方邀请知名专家围绕“新发展理念”“党的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四个主题,深入阐释思想内涵,同时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分享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实践经验。 我院孙吉胜副院长受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全体参会教师解读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孙副院长强调,教师要充分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术语,讲好新发展理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更好地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孙副院长的报告受到主办方和参会教师的高度评价。英语系共40余名教师通过在线方式参加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
2024-09-117月29日至8月2日,由外交学院、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云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青年·世界·未来”第八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中呈贡中学举行。大会由外交部国际司、共青团外交部委员会、共青团云南省委员会指导,昆明市呈贡区云大附中呈贡中学、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承办,中共昆明市呈贡区委、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共青团昆明市委员会支持。 本届大会历经5天,来自全国24个省份、近60所学校的500余名师生以“青年·世界·未来”为主题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大会紧紧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线,着眼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境模拟真实多边外交情境,就10个关乎世界发展、人民福祉的热点议题展开讨论。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大使,外交部国际司参赞汤健,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文会,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建德,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主席许思思,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安青,昆明市、呈贡区、承办中学等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大会。 外交部前礼宾司司长、中国前驻希腊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罗林泉,外交部前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忻顺康,中国前驻黎巴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泽献,外交部前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前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岳斌,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前驻瓦努阿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谢波华等参加活动。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进行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上,王世廷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希望同学们勇拿“接力棒”、做好“奔跑者”,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外交部国际司参赞汤健进行开幕式致辞 汤健参赞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鲜血液,多边外交更是需要热爱外交事业、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等多种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同学们利用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深入探讨国际问题,提升专业素养,未来投身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中国多边外交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文会进行开幕式致辞 马文会常务副校长强调,云南大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服务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作为青少年模拟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主席许思思进行开幕式致辞 许思思副书记表示,第八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定位目标的重要活动。当前,云南正深入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通过此次活动,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用国际眼光来思考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青春风采。 昆明市呈贡区委副书记何松致欢迎辞 何松副书记代表承办地致欢迎辞,对于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及全体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呈贡是青年逐梦的城市,全区31.7万青年,占到了常住人口的48.82%,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近年来,呈贡区举办了系列国际活动,逐步展现出呈贡开放、包容、青春、热情的城市形象。 本届模联大会议题选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聚焦时代热点,突出外交特色,重视青年发展。大会共分10个委员会,议题选取贴近实际、紧跟前沿;特别设置主新闻中心委员会,着力模拟国际舆论和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同时,大会各委员会选用《北京议事规则》,既模拟真实多边场合的外交实践,又契合青年人群认识、参与国际事务的实际特点,帮助和引导参会的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体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真理性魅力,领略多边外交的独特风采,进一步厚植外交理想、锻炼外交本领。 外交部前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共和国大使忻顺康作专题报告 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前驻瓦努阿图共和国大使谢波华作专题报告 大会设置两场嘉宾高端论坛,邀请外交部前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共和国大使忻顺康和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前驻瓦努阿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谢波华作专题报告,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中国立场和世界局势,鼓励与会代表厚植外交理想、锻塑本领担当,使参会师生对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外交部前礼宾司司长、 中国前驻希腊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罗林泉作专题讲座 外交部前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中国前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岳斌与师生交流 外交部前礼宾司司长、中国前驻希腊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罗林泉,外交部前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前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岳斌为大会相关高校作专题讲座,并与师生交流座谈。 中国前驻黎巴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泽献担任大会会场指导 中国前驻黎巴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泽献,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原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等外交学院教师担任大会会场指导,为参会代表提供资深专业指导。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进行闭幕式致辞 8月2日,大会举行闭幕式。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大使在讲话中勉励同学们要以“青年”之思,助“世界”和平,谋人类“未来”。要胸怀“国之大者”,彰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要树立全球视野,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要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 云大附中党委书记王宇伟进行闭幕式致辞 云大附中党委书记王宇伟表示,面对“外交要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新使命,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云大附中党委委员、副校长,云大附中呈贡中学校长张继文进行闭幕式致辞 云大附中党委委员、副校长,云大附中呈贡中学校长张继文表示,本届大会充满思考与辩论,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更彰显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大胸怀下,中国学子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领导嘉宾与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学术团队合影 1995年,外交学院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已发展成为培育青年国际治理人才的“练兵场”,在思想引领、能力锻炼、视野开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会议中,与会代表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严谨求实的作风、团结互助的情谊,呈现出一场学术水平高、参与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盛会,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才投身全球治理的热忱情怀和推动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
2024-09-112024年7月17至20日,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东亚地区供应链互联互通”工作组会议于中国深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NEA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外交学院与深圳大学共同主办。东亚10+3国家专家学者共30余人与会,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率“NEAT中国”代表团参会。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徐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曹赛先分别作开幕致辞。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研究员主持开幕式。高飞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东亚地区供应链互联互通不仅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繁荣,同时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东亚各国在政府层面已经达成供应链合作共识并取得显著成就,而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本次会议的召开及时且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李锋副教授和湖南工商大学邓鑫教授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讨论。来自10+3国家的专家学者们基于东亚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区域合作的实践分析,从合作多元化、供应链网络化、产业绿色化、制度规则透明化、技术与数据交流安全化等方面分享各国对加强东亚地区供应链互联互通的见解与看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顺应国际形势和供应链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东亚各国的自身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原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新兴产业为引领,促进东亚国家间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有效加强东亚地区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李锋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阐释了10+3机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一个根本、两个标准、三个优势和四种措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教授作闭幕致辞,对与会代表发言进行总结,感谢各位代表的参与,并展望NEAT机制下一阶段的工作。 7月19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赴深圳比亚迪工业园区和腾讯公司实地调研。 中方将根据本次会议情况起草工作组报告,并在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终稿提交今年NEAT年会及10+3领导人会议。
2024-09-11语言一直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外交学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围绕国际政治中的语言进行跨学科研究。2024年7月5日,由外交学院世界政治话语研究中心和英语系主办的首届“国际政治语言学”学术论坛在外交学院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推动语言、话语、叙事与国际话语权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来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传播、英语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国际政治语言学、语言战略与语言治理、叙事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话语权提升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论坛吸引了线上线下500余名听众参与。 在论坛开幕式上,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代表外交学院向各位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孙吉胜教授指出,语言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维度,语言会塑造相关认知和政策,直接影响国际政治,学界需要加强对国际政治中语言的研究,本次会议对中国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论坛一“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与新进展”由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以“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新变化”为主题,指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需要关注语言,包括语言的本体作用、语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语言对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的作用等。她指出当前的话语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议题,如战略叙事、话语与国际制度、话语与情感、虚假信息、安全化等都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辉教授谈及了语言国际形象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生成机制与提升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强调了文化话语研究的重要性,并从生成缘由、范式内涵、队伍平台几方面详细分析了创新交际学的文化主义范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志洲教授以“国际话语权问题凸显的多重动因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为题,剖析了作为权力的国际话语权、作为表达的国际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国际话语权以及话语权政治四个方面的内容。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杨明星教授强调叙事能力中故事化的重要性,从外交叙事学理论构建、运行机制、构建策略几个方面出发,指出增强外交故事的共情性和感染力,增强外交叙事的分众化是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主旨论坛二“叙事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由外交学院教务处处长石毅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以“对外话语体系的情感逻辑与受众解码”为题,分享了关于话语、对外话语与对外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情感维度的最新研究成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拯教授聚焦国际制度封闭性及其话语应对策略,指出国际制度有其内在封闭性,经常通过成员资格及成员分类标准在不同行为体间设置区隔,受排斥及限制的国家应对不利制度身份的话语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外交学院英语系薛丽副教授从国际政治中的叙事竞争、中国的“一带一路”叙事、针对“一带一路”的叙事竞争、加强和完善“一带一路”叙事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一带一路”叙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度解析。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傅强教授基于美国对手威胁话语谱系的考察,从威胁、身份、叙事三个角度分享了美国关于对手威胁的主要叙事和当下中美之间存在的叙事困境。《外交评论》执行主编、外交学院陈志瑞编审谈及了中国对外话语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关系研究、互动研究等,强调了“积极构建中层话语,强调田野调查”等过程建构的重要性。同时,陈志瑞编审对上午的论坛内容进行了总结。 主旨论坛三“话语、叙事与国际安全”由外交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杨强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天伟认为中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原则是隐性与显性相结合,并介绍了中国关键语言战略的性质和关键语言战略的量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尤泽顺教授认为战略叙事与批评认知话语分析应互为补充,并从叙事人、叙事目的、叙事类型、叙事构成等方面分析了叙事与战略叙事之间的差异。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北京市对外交往与外事管理基地执行主任欧亚教授以“本体安全、政治神话与战略叙事的有效性”为题,指出政治神话是一种赋予政治共同体意义的叙事形式。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叶淑兰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高效内容生成能力,改变了全球话语生产与传播模式,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话语传播的变革。外交学院英语系系主任冉继军教授详细阐释了话语分析、框架分析、叙事分析的异同,并以亚投行为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盛静教授从语言安全出发,围绕叙事、语言政策与规划、修辞与话语,探讨如何促进语言学理论与安全研究中的多个安全维度的融合。 主旨论坛四“国际政治语言学前沿”由外交学院英语系薛丽副教授主持。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分享了“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效果跟踪和评测,从话语生产、话语翻译、话语传播、话语矫正四个环节介绍了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曹德军副教授从无政府状态下战略叙事、叙事强制的合法化机制和构建中国特色战略叙事三个方面阐释了战略叙事的话语强制与说服框定。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贺刚副教授认为叙事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支系之一,并分析了叙事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袁莎副研究员分析了全球虚假信息治理的叙事之争,包括虚假信息概念的意涵,虚假信息的挑战及影响等。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陆娇娇副教授认为德国综合安全叙事是对传统国家安全叙事的突破,同时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安全理念转向。 在论坛闭幕式上,外交学院英语系系主任冉继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学者们的发言水平高,关注的议题意义大,涉及领域全,未来希望能够以外交学院世界政治话语研究中心和英语系为平台,继续建设好国际政治语言学博士项目,继续出版“国际政治语言学”系列丛书和“国际政治语言学”译丛,把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加强中国叙事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本次论坛凸显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不同学科的融合、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融合。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的对话赢来阵阵掌声。研讨的成果将对国际关系语言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024-09-112024年7月6—7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中国—东盟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工作组会议于越南岘港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NACT越南”国家协调单位——越南外交学院与“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外交学院共同主办。东盟国家和中方专家学者共30余人与会,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率“NACT中国”代表团参会。 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院院长武黎泰黄博士(Dr. Vu Le Thai Hoang),岘港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胡奇明博士(Dr. Ho Ky Minh),外交学院高飞副院长和东盟秘书处东盟一体化监督局助理局长兼贸易、工业和新兴领域分析与监测处处长亚历山大·C.钱德拉博士(Dr. Alexander C. Chandra)分别作开幕致辞。中国驻岘港总领事董碧幽出席会议。武黎泰黄博士与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研究员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讨论。参会专家以东盟国家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政策规则、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工业生态环境、绿色新兴产业等领域分享各国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见解与看法,并探讨东盟国家与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李锋副教授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业园区平台、信息技术共享、新能源汽车等试点项目四个方面做了会议发言。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清海(Tran Thanh Hai)、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教授分别作闭幕致辞。 7月7日,与会专家学者赴岘港港口等地实地调研。 媒体报道: 越南《人民报》:https://nhandan.vn/hop-tac-asean-trung-quoc-ve-chuoi-cong-nghiep-va-chuoi-cung-ung-post817771.html 越南共产党电子报:https://dangcongsan.org.vn/bongoaigiao/Lists/TinHoatDong/View_Detail.aspx?ItemID="1935 《岘港报》:https://baodanang.vn/english/business/202407/new-trends-shape-the-future-of-supply-chain-shift-3977688/ 越南《法律报》:https://baophapluat.vn/hop-nhom-lam-viec-trong-khuon-kho-mang-luoi-cac-vien-nghien-cuu-asean-post517910.html 岘港直辖市人民委员会门户网站:https://danang.gov.vn/chinh-quyen/chi-tiet%3Fid%3D59695%26_c%3D3&ved=2ahUKEwjblezsi5mHAxVryjgGHRXcDJEQxfQBKAB6BAgQEAE&usg=AOvVaw0eT6Wz46RAvSnPn_QayeFJ 越南外交学院官网:https://dav.edu.vn/cuoc-hop-nhom-lam-viec-trong-khuon-kho-mang-luoi-cac-vien-nghien-cuu-asean-trung-quoc/
2024-09-11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6月29-30日,以“从和平共处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75年”为主题的第二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年会由复旦大学和外交学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协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张佳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原驻非盟大使旷伟霖,原驻卢森堡、马达加斯加大使杨小茸,原驻挪威、斯里兰卡大使易先良,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外交学院、复旦大学等机构的八十余位学者出席年会。 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历史贡献”,深刻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升华,郑重提出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六大主张”。习近平主席还从世界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全球南方”要做“四大力量”,并提出促进“全球南方”合作的“八大举措”,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与会学者还表示,70年前,面对二战后国与国如何相处的历史课题,中国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70年后,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与会学者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交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和重大价值开展研讨,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与重大理论突破,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在国际秩序与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成为指导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做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史、新中国外交史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重大意义。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光辉历史深刻昭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09-112024年6月25日,外交学院在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行大道 向未来”202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党委书记崔启明(时任),院长王帆,专职党委副书记安青,副院长孙吉胜,副院长李洪梅,副院长高飞,党委副书记、专职纪委书记张坚,副院长许军珂;基里巴斯驻华大使DAVID TEAABO(戴维·蒂阿博)及夫人IOANA TEAABO(伊欧娜·蒂阿博),乌干达驻华大使OLIVER WONEKHA(奥利弗·沃内卡)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毕业典礼。安青副书记主持典礼。 上午8时,庄重的升国旗仪式拉开了毕业典礼的序幕。国旗护卫队队员步履铿锵、英姿挺拔,全院师生庄严肃立,齐唱国歌。 典礼上,王帆院长深情寄语毕业生,祝愿同学们能永远保持心中的信仰,相信自己的力量。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以专注和进取的态度,投入到终身学习中去。敢于追求,敢于关爱,敢于憧憬,勇往直前。 国际经济学院张文佳老师作为教师代表,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保持真诚善良,勇于面对逆境,不断学习与成长,并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 国际法系张寒淇同学的母亲作为家长代表,向学院致以崇高敬意和真挚感谢,感谢老师用智慧和爱点亮了孩子们的求知之路。 研究生部马博文同学作为在校生代表,祝贺学长学姐们顺利完成学业,祝福他们带着母校的嘱托和期望,继续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 外语系程源艺同学作为毕业生代表,表示毕业生同学们将共同肩负外交学子的责任,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在国家、世界的前行轨迹中留下外院人的靓丽色彩。 毕业生代表为学院领导、导师代表献上鲜花,感谢学院和师长们的培养。 在表彰环节,党委书记崔启明(时任)宣读了《关于表彰外交学院2024届毕业生的决定》。 孙吉胜副院长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李洪梅副院长为外交学院优秀毕业生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高飞副院长为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获奖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院纪委张坚书记为赴基层就业毕业生颁发奖金奖牌。 许军珂副院长为赴西部就业毕业生颁发奖金奖牌。 党委书记崔启明(时任)为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授旗。 外交学院第十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帆院长宣读《关于授予外交学院2024届毕业生学位的决定》。 各院(系、部)精心制作视频,回顾了毕业生在校时的点滴过往。毕业生同学们自主创作的开场视频、歌声和欢呼声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全体辅导员合唱《一路生花》,为毕业生同学们献上祝福。 纸礼花惊喜绽放,绚烂的彩带在空中飞扬。温馨热烈的气氛中,毕业典礼落下帷幕。 随后,学位授予仪式在礼堂举行。全体院领导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为每一位毕业生拨穗正冠。 离别总是让人感怀,但远航充满期待。祝福2024届毕业生们载满校园的回忆,带上老师、同学、家长们的祝福扬帆远航、逐浪潮头!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