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25日,“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外交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协办。这次研讨会是外交学院“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议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全球各地的20多位知名学者与会,围绕“如何发展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重大理论关切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全球国际关系,尤其是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王嵩分别致欢迎辞。研讨会围绕“全球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个分议题展开。美国康奈尔大学彼得•J.卡赞斯坦教授指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应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视角。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讲述了欧洲国际关系学术期刊以创新为动力逐步打破美国的垄断、迈向全球国际关系的历程。美国美利坚大学阿米塔夫•阿查亚教授指出,中国学派作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向全球国际关系发展的巨大潜力,基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应实现理论的时空跨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马里奥•泰罗教授从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视角,鼓励发展创新多元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提倡在不同地区主义理论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在“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讨论环节中,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基于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文化路径,提出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应进行良性互动与对话,以发展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形成真正的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在强调物质性权力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提出道义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研究员和复旦大学任晓教授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地区历史经验,分别提出“天下体系”和“共生体系”的国际关系理论,引发与会中外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下午的讨论围绕“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一议题展开。外交学院王帆教授、韩国汉阳大学殷龙洙副教授、外交学院孙吉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袁正清研究员、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圣保罗校区奥利弗•施廷克尔副教授、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外交学院高飞教授、日本龙谷大学清水耕介教授、清华大学孙学峰教授、南开大学刘丰教授,和外交学院魏玲教授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会末,阿查亚教授与秦亚青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发展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意义。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在晚餐期间就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致辞,邀请与会嘉宾为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建言献策。2019年将迎来国际关系学科建立100周年,外交学院举办包括本次研讨会在内的“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旨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贡献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和学术实践创新,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做好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科研处 外事办公室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2018年5月8日
2018-05-082018年4月24日上午,外交学院“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在外交学院展览馆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举办了第二场学术交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做了题为“走向全球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学百年反思”的学术讲座,并和与会师生就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活动由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副教授主持。 巴里•布赞教授按照世界体系核心-边缘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结束和2008年金融危机为节点,将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追溯了各阶段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和理论建设情况。他指出,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西方的核心地位都在逐渐弱化,非西方世界的地位在逐渐加强。2008年之后的国际社会已进入后西方时代,多极化将更加深入发展。在讨论环节中,巴里•布赞教授与出席活动的100多位师生就“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国与西方关系,以及中国学派等学术和政策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9年将迎来国际关系学科建立100周年。外交学院举办“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旨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家关系理论建设贡献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和学术实践创新,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做好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巴里•布赞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主任、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安全项目主任,国际关系“英国学派”代表,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与世界理论、安全理论。 科研处 外事办公室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2018年5月8日
2018-05-082018年4月23日上午,外交学院“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在外交学院展览馆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举办了第一场学术交流。美国康奈尔大学彼得•卡赞斯坦教授做了题为“变通力:探寻世界政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学术讲座,并和与会师生100多人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活动由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魏玲教授主持。 在讲座环节,卡赞斯坦教授提出“变通力”(protean power)概念,区别于世界政治中的“控制力”(control power)。他指出,传统的研究范式追求确定性,将很多不确定性等同于风险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从而造成了研究的局限性。“变通力”则更多关注未知的、偶然性因素以及行为主体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和不可预知的情况。在讨论环节,卡赞斯坦教授通过控制力和变通力的理论框架对中美关系、难民危机、网络空间安全等经验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就与变通力相关的作用机制、可操作性和效应等问题和师生进行了交流。 2019年将迎来国际关系学科建立100周年。外交学院举办“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旨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家关系理论建设贡献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和学术实践创新,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做好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彼得•J.卡赞斯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8-09),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瑞士政治科学学会终身荣誉会员。荣获国际研究协会2011年度苏珊•斯特兰奇奖,《经济学家》杂志“最具影响力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称号,海伦•德怀特•瑞德最佳博士论文奖和伍德罗•威尔逊最佳著作奖,《国家安全的文化》被《选择》杂志评为1997年国际关系十佳著作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的安全与文化和地区主义等。 科研处 外事办公室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2018年5月8日
2018-05-082018年4月24日下午,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分中心率记者代表团访问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进行座谈交流,旨在深入了解新形势下中国与亚洲国家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座谈由亚洲所副所长杨悦主持,中国国际新闻中心俞雷主任、徐宇璇女士、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苏浩教授、朱丹丹副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查雯副教授、亚洲研究所苗吉、李福建博士参加了座谈。 杨悦副所长首先对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在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日韩思想库网络框架下参与地区二轨合作以及研究所的科研与培训等情况作了简要介绍。然后,中方学者就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中国与东盟、南盟、南太国家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双方围绕中国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精神内涵以及各国发展战略如何同“一带一路”有效对接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了明显的增信释疑作用,增进了来访记者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亚太分中心交流项目于2018年2月启动,邀请来自东南亚、南亚、南太平洋地区14国的16名记者在华进行为期约1年的交流与研修,旨在增强我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增进其新闻界对中国深化同上述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努力的认识。
2018-05-04近日,我院接到比利时皇家学院来函,推选秦亚青院长为该院外籍院士,并邀请其出席6月初在比利时举行的新当选院士庆典活动。比利时皇家学院于1772年由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莎创建,是比利时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外籍院士为荣誉称号,授予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如曾授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拉脱维亚前总统维—弗赖贝加、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德蒙布里亚尔等。 目前,我院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的关键阶段,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是衡量“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指标之一。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对最近十年国际关系学科国内论文发文等各类数据的统计,秦亚青院长在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学术影响力排名第一。他基于中国文化提出的关系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学理辩论,专著《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2018年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当选比利时皇家学院外籍院士,充分体现了秦院长的国际学术声望和学术影响力,也将对我院“双一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在此,特向秦院长表示热烈祝贺!科研处2018年5月3日
2018-05-03外交学院“外交翻译专训班”旨在培养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的高级翻译人才。为拓宽“外交翻译专训班”和全院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现状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中、欧、美关系等国际问题的深入研究,英语系和外事办公室特邀请马耳他共和国前外长亚历克斯•塞贝拉斯•特里戈纳(Alex Sceberras Trigona)博士于2018年4月1日至4月21日来我院进行短期访学,并为2016级“外交翻译专训班”等学生授课。此次访学由英语系系主任石毅教授负责接待。特里戈纳博士于1981年至1987年担任马耳他外长,现任马耳他驻世贸组织代表。此次特里戈纳博士来访,主要为“外交翻译专训班”围绕中美贸易问题进行了讲授和模拟双边、多边磋商和谈判,内容紧跟时事,涉及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此外,特里戈纳博士还围绕欧美关系、世贸组织等主题为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讲座和交流。在授课结束后,特里戈纳博士对2016级专训班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反馈,并作出很高的评价。英语系也组织该班学生进行了座谈,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信息量大,阅读材料质量高,讨论方式和角度新颖。英语系正在努力探索使该类课程和授课模式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
2018-05-03第二十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北赛区决赛于2018年4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石油大学举行,共有87支队伍参加了比赛。英语系杜泽东、王俊良同学凭借缜密的推理分析能力、出色的应变能力、流利诙谐的英语表达、精湛熟练的辩论技巧,经过激烈角逐,喜获一等奖和最佳辩手奖;外交学院代表队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本次华北赛区决赛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承办,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口语赛事之一。近年来,我院英语辩论队不断取得佳绩,在国内英语辩论界树立起外交学院英语辩论的品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在此向获奖同学和英语创新实践训练中心英语辩论指导团队表示祝贺!同时感谢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8-05-032018年4月13-15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我院英语系大一学生丁青筠代表外交学院参加比赛,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于1996年创办,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英语演讲赛事之一。本次比赛竞争激烈,集结了来自清华、复旦、北外、上外等大陆及港澳台高校的72名选手。丁青筠同学作为半决赛第二天的一号选手出场。在定题演讲中,她从团扇切入,以小见大,讲出了自己对Belt and Road: China and the World这一宏大主题的独特见解。在即兴演讲和问答部分,她沉着冷静,对答如流,给评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作为大一学生,在这项高水平的全国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实属不易,在此祝贺丁青筠同学取得优异成绩!感谢英语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演讲团队各位老师的赛前辅导和培训,感谢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8-05-03我院学生喜获“2018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 “2018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 于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2月8日17时至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2月12日20时举行。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总计近万支队伍参加比赛,其中包括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此次是外交学院首次组队参赛,来自国际经济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等三个院系的18名学生在指导教师曹胜玉、王彩霞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参加比赛,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参赛的6支队伍中,有4队获得了“2018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各队成员为:何凌霄(国际经济学院)、张予嘉(英语系)、许潇琦(国际经济学院);曹德禹(国际经济学院)、邢玉临(国际经济学院)、卢健(国际经济学院);柳森楠(英语系)、刘宇心(国际经济学院)、何宇潇(国际经济学院);王泽华(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陈语(国际经济学院)、熊诗音(国际经济学院)。另外2支队伍获得了“2018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 国际三等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各队成员为:石昊威(国际经济学院)、苗颖(国际经济学院)、晏斌扬(国际经济学院);任轶霏(国际经济学院)、袁航(国际经济学院)、王作伟(国际经济学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比赛,国际经济学院杨莉、曹胜玉、王彩霞三位老师通过赛前培训,给同学们详细讲解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并通过课程培训讲解数学建模比赛所需的相关知识、数据分析技术,带领学生深入解析以往赛题。在老师们全面而又高效地指导下,同学们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并快速成长起来。 在此特向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杨莉、曹胜玉、王彩霞三位老师以及对比赛给予大力支持的后勤等院内相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国际经济学院 2018年4月23日
2018-04-272018年4月13日至4月15日,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RUCMUN)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我校共派出9名代表参加,最终共获得两项最佳代表团奖、一项最佳代表奖以及一项杰出代表团奖。 本届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以“新时代、新世界、新青年”为主题,着眼于青年学子对国际问题的批判性认识与深度思考,共设置三个中文会场、两个英文会场、一个常规新闻中心和一个联动新闻中心。本届大会的开幕式还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贾波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孙乾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等。 在三天紧张激烈的会议讨论中,我校学子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出色的语言基本功素养以及扎实的文件写作能力,在处理复杂议题和突发危机时展现了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游刃有余,表现出色。其中,外交系孙德淼、英语系王禹涵、张谦、赵旻书获最佳代表团奖(Best Delegation),英语系陈源获最佳代表奖(Best Delegate),英语系李沐青、庞彦宇获杰出代表团奖(Outstanding Delegation)。 院团委 2018年4月24日
2018-04-244月9日至11日,外语系党总支书记曾雄军、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李淑媛、国际经济学院辅导员宋爱民、校团委书记王华迪一行赴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关坝中学、进盛中学看望我校首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并与万盛区教委、团区委、服务地学校代表召开了支教工作座谈会。 我校师生在重庆市万盛区关坝中学 调研团一行详细了解支教团成员的学习与工作情况后,充分肯定了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并感谢万盛区领导对志愿者的关心和培养。调研团对新一届研支团同学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传承外交学子的优秀品质,继续弘扬志愿者精神,为万盛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研团详细了解支教团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情况 外语系党总支书记曾雄军为支教团学生送去慰问品 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李淑媛走进支教团学生办公室了解学生工作情况 国际经济学院辅导员宋爱民走进支教团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 关坝中学校长黎开勇、进盛中学校长孙定林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高度评价了我校三名支教团成员迎难而上、积极主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向支教团全体成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团区委书记陈晶晶对我校调研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继续加强与外交学院的合作,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多开拓视野的机会,共同为万盛区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区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天礼表示,外交学院选派的研究生支教团学生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高质量地完成支教服务工作,切实推动了学校教风和学风的提升。 我校支教团学生工作情况 服务地领导与我校师生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我校三名支教团同学汇报了九个月来在服务地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对支教期间服务地政府和学校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三位同学在服务地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与支教学校一起开展了多项工作。国际法系平理达同学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举办法律主题班会、模拟法庭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国际经济学院王祎然同学讲述了自己通过支教爱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心路历程;外语系黎晓言同学为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 我校师生在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 我校于去年七月组建我校首批研究生支教团,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定点支教服务基地,目前首批志愿者已经开展服务。今年7月第二批研究生支教团也将赴服务地开展工作。 院团委 2018年4月23日
2018-04-23外交学院学生处简报2018年第11期2018年4月20日 第188期4月10日,2018年外交部考录宣讲会在我院沙河校区成功举办,外交部干部司考培处徐铁飞副处长、朱晖副处长以及我院2017届校友乔澍同志出席。宣讲会由学生处迟喜文副处长主持。朱晖副处长从职业发展、福利待遇、考录政策等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外交部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耐心坦诚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热情欢迎我院优秀学生加入外交部,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贡献。乔澍校友与同学们分享了个人亲身经历,鼓励学弟学妹要坚定当初的外交官的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抓住机遇、实现梦想。 此次校园宣讲会是外交部宣讲的第一站,希望外院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外交梦想,树立“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核心价值观,坚定为祖国外交事业奉献的理想信念。 学生处2018年4月16日
2018-04-202018年4月14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二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与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协办,论坛主题为“地区秩序与大国关系”。来自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对外经贸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以色列海法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青年论坛。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秦亚青院长,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王明生部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孙吉胜副院长,南京大学校董、郑钢基金理事长郑钢先生,南京大学发展委员会张晓东主任,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会长、《国际安全研究》谭秀英主编,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外交评论》陈志瑞主编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斌教授主持。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秦亚青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衷感谢。秦亚青教授指出,本届青年学者论坛的与会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高的专业性。他强调,国际关系学科的茁壮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青年学者论坛为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将继续致力于为国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更多交流与发展的机会。最后,秦亚青会长以“青年强则国关强”勉励国际关系学界青年学者聚焦学术理论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进步。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明生教授代表南京大学致辞。王明生部长对支持此次论坛的各方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在参与区域治理以及处理大国关系上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方案”,也强调本次青年论坛的议题契合习近平主席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主题演讲精神。希望本次青年论坛能够激发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学术热情、加强青年学者之间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持续发展。随后,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会长谭秀英主编致辞,她表示,青年学者思想活跃、创新积极、勤奋刻苦,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将提携和培养青年学者作为主要任务。谭秀英主编称赞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的召开是国际关系学界的一次盛事,并勉励青年学者能够承担当前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并预祝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青年学者论坛由四个主题演讲和六个分论坛组成。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主持。秦亚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亚太学会会长张蕴岭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副主任吴冰冰副教授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四位学者分别就实践过程视角下的东亚地区治理、亚太区域关系、“多速欧洲”与地区权力结构重组、以及中东地缘战略格局等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向在场专家学者们展现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独特视角、亚太区域之理念与机制变革、欧洲对外政策嬗变以及中东地区政治纷争源流等多元图景。 随后,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对“大国关系变迁的理论思考”、“亚太秩序与大国关系”、“中东困局与大国博弈”、“欧洲秩序与大国角色”、“南亚秩序与大国竞合”和“地区秩序与中国外交”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闭幕式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秘书长、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主持,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外交评论》陈志瑞主编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斌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全面总结。本次论坛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圆满结束。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8年4月17日
2018-04-182018年4月9日,中国驻东盟使团、中国外交学院与印度尼西亚大学在雅加达共同举办“纪念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研讨会”。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印尼外交部东盟事务高官何塞、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轮值主席、新加坡常驻东盟代表陈汉成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作总结发言。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东盟秘书处、东盟对话伙伴国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约150人出席会议。外交学院组织国内11人专家代表团参会。 黄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15年前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中国—东盟合作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提出将“2+7合作框架”升级为“3+X合作框架”,并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就制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达成重要共识。升级版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应更具引领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人民性。中方将继续把东盟放在对外合作议程的首页,愿与东盟一道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携手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印尼外交部东盟事务高官何塞、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轮值主席、新加坡常驻东盟代表陈汉成也在致辞中也对东盟—中国战略伙伴关系成长为本地区最具活力的伙伴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双方利用2018东盟—中国创新年的契机,加强数字技术与创新合作;同时,期待“东盟—中国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突出前瞻性与创新性,以利双方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东盟—中国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江瑞平副院长在总结致辞中围绕“步入新时代的中国—东盟关系”这一主题,谈到中国迎来新时代,东盟进入金禧年,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正步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框架更加完善,重点更加突出。未来推进中国—东盟合作需要协调五大关系,即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区内合力与区外阻力、框架多元与动力聚合、经济互利与政治互信、以及东盟主导与中国引领。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成就与经验、国际地缘格局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蓝图对接、印太战略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4月10日上午,江瑞平副院长率专家团访问东盟秘书处,并与东盟秘书处主管社会文化事务的副秘书长翁贴先生举行会谈。双方主要就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进展情况、东盟身份、预防文化等深入交换了看法,并就双方在人文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下午,江瑞平副院长一行来到中国驻东盟使团,参观了使团驻在地,并与黄溪连大使、使团和驻印尼使馆的外交官举行座谈。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印太战略、“一带一路”推进中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并与外交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相关报道链接: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zwbd_673032/gzhd_673042/t1549514.shtml东博社:http://mp.weixin.qq.com/s/FvnXMr2BNDHUC426CJ8fMQ中国驻东盟使团:http://asean.chinamission.org.cn/chn/stxw/t1549513.htm
2018-04-16因报名踊跃,“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三场讲座的地点将变更为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望已报名参加者相互周知。另因场地有限,报名已截止,感谢大家参与。 2018年4月23日10:00-11:30“反思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主讲人:彼得•卡赞斯坦地点: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 2018年4月24日10:00-11:30“走向全球国际关系:国关百年反思”主讲人:巴里•布赞地点: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 2018年4月25日 09:00-18:00“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地点:钓鱼台大酒店 2018年4月26日15:00-16:30“不确定世界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主讲人:马里奥•泰罗地点: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 科研处 外事办公室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 2018年4月16日
2018-04-162018年3月30日至4月2日,2018东亚模拟联合国大会(EAMUNC)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召开。外交学院共派出7名代表参加,最终获得1项最佳代表奖、1项杰出代表奖、1项荣誉提名奖、1项最佳立场文件奖,以及优秀参会团体奖。图为我校与会学生合影 此次东亚模拟联合国大会由澳门大学主办,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共设4个会场,包括三个中文会场及一个英文会场。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秘书长外语系秦谦、协会主席英语系杜泽东作为会场主席参与了会议筹备。 本次大会中,我校代表在模拟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及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中,就妇女赋权和灾害应对问题,代表不同国家,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讨论与磋商。我校代表凭借充分的会议准备、扎实的相关学术功底及优秀的演讲与谈判能力,在大会上表现出色。外交学系崔馨蕊获得了最佳代表(Best Delegate),英语系鲁志远获得了杰出代表(Outstanding Delegate),陈源获得了荣誉提名(Honorable Mention),王笑奕获得了最佳立场文件(Best Position Paper)的奖项。同时,我校代表团因表现出色,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了优秀参会团体的奖项。图为我校被授予优秀参会团体奖项颁奖留念 院团委 2018年4月8日
2018-04-09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榜样育人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学生时刻牢记外交使命,为奉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2018年3月28日,学生处、团委在沙河校区礼堂举办“牢记青春使命 助力新时代梦想”主题教育活动。外交学院秦亚青院长、孙吉胜副院长、李洪梅副院长、高飞院长助理出席主题教育活动。 秦亚青院长致辞秦亚青院长在讲话中,首先对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向对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向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向受到表彰的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祝贺!秦院长希望全院以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榜样育人作用,创新思路,团结协作,凝练和丰富学院的特色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秦院长强调,全体外院学子要始终牢记周总理为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准则和校训,并寄语外院学子: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青春使命。外院学子要勇做担当民族复兴的一代新人,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脚踏实地的作风,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二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时代要求。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展望世界、眺望未来,努力成长为我国外交事业的优秀人才;三要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用自己的所学去回报社会,去感恩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各界人士,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希望全院师生2018再出发,取得更大的成绩! 此次主题教育活动分为“隽彦向学 牢记青春使命,意气风发 展望人生华彩,砥砺前行 助力新时代梦想”三个篇章,回顾展现2017年度学院各部门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和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教育引导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常怀感恩之心,继续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引领全院学生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引领全院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秦亚青院长会见嘉宾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会长、周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会长、吴建民院长夫人施燕华大使,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建民院长弟弟吴建胜先生,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监舒玲女士,北京思必锐翻译公司许立群副总经理等嘉宾出席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学院领导和嘉宾以及各院(系、部)主任和书记等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秦亚青院长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秦亚青院长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孙吉胜副院长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李洪梅副院长为市级三好学生、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高飞院长助理为《外交十记》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英语系主任石毅、学生处处长王胜乾、院团委书记王华迪为章文晋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周秉德会长,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舒玲女士为翔宇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施燕华会长、吴建胜理事长为吴建民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北京思必锐翻译公司副总经理许立群先生为思必锐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李淑媛、国际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静、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谭继军为梁洁华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田丽颖、英语系党总支书记胡水娟、外语系党总支书记曾雄军为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外交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他们不仅是学院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情景剧《外交官的故事》让我们走进榜样,了解榜样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外交官的故事》表演者英语系张凯、鲁恬2017年学生工作部成立了外交学院国旗护卫队,以护卫国旗培养学生爱国之情,以刻苦训练磨炼学生不拔之志,培养忠于祖国,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意志坚定的军人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 国旗护卫队训练成果展示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周秉德会长致辞,她表示在外交学院设立翔宇奖学金是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奖励优秀学生坚定信念、认真学习、提升品格,投入到神圣的外交事业。她说周恩来总理与我院有着深厚密切的联系,外交学院是外交官的摇篮,都是国家的栋梁,希望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一步学习周总理的品格,弘扬周总理的精神,肩负起祖国赋予大家的重任。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周秉德会长致辞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施燕华会长致辞,她表示来到外交学院沙河校区感到非常亲切,在外交学院设立吴建民奖学金就是为了鼓励年轻的学子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并高度赞赏我院学子身上所具备的过硬的外交后备军素质,祝愿我院学子早日成为国家的外交栋梁。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会长施燕华大使致辞2017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国际法系2014级李子钰同学发表获奖感言,表示外院学子要牢记“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校训,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外院学子的理想信念之魂、刻苦努力之骨、国际视野之魄、团结友爱之力,实现个人理想,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李子钰同学发言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部)主任和党总支书记、辅导员、部分任课老师,全院一年级学生以及获奖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现场学生处 院团委2018年4月9日
2018-04-093月29日至4月1日,2018年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AIMUN)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我校共派出9名代表参加,最终获6项最佳代表奖、2项杰出代表奖以及最佳学校代表团奖。 本次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邀请了爱尔兰驻华大使、拉脱维亚驻华大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等作为开幕式嘉宾,共有设11个会场,其中1个中文场,1个主新闻中心,9个英文场。 我校学子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写作功底以及极强的临场应变与复杂问题应对能力在大会上表现出色。英语系陈铭仑、外语系黄婉晴获最佳大使(Best Ambassador),英语系陈乐鸥、外语系杜斯佳获最佳代表团(Best Delegation),英语系赵旻书、英语系李沐青获最佳代表(Best Delegate),英语系张冬荷、外交系孙德淼获杰出代表团(Outstanding Delegation)。同时,由于我校代表团整体表现优异,组委会特别授予整个代表团最佳学校代表团奖(Best School Delegation)。 院团委 2018年4月2日
2018-04-032019年将迎来国际关系学科建立100周年,我院也处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阶段。为探讨理论前沿,推动学科发展,特举办“百年国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系列学术活动。 2018年4月23日10:00-11:30“反思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主讲人:彼得•卡赞斯坦地点: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 2018年4月24日10:00-11:30“走向全球国际关系:国关百年反思”主讲人:巴里•布赞地点: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 2018年4月25日 09:00-18:00“全球国际关系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地点:钓鱼台大酒店 2018年4月26日15:00-16:30“不确定世界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主讲人:马里奥•泰罗地点: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 欢迎院内外师生踊跃报名参与。听众席位有限,先到先得。报名邮箱ccd@cfau.edu.cn。 科研处 外事办公室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2018年4月2日
2018-04-02座谈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会议室举行 2018年3月20日,由外交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从欧洲安全到中国外交——朱立群文集》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山西大学和外交学院等机构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朱立群教授的部分博士生共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原副院长郑启荣、院长助理高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当代世界出版分社总编辑高明秀,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慧、《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军,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中国驻欧盟使团参赞慕永鹏等朱立群教授生前的领导、同事、师友和学生代表等,结合回顾展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与未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朱立群教授的学术成果和学术道路的价值与意义,缅怀了朱立群教授为人为学的品格和道德。座谈会由外交学院《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主持。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致辞 秦亚青院长在致辞中说,在当今历史背景下,一个优秀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必须有坚定的理想,坚信和平与合作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始终立足于服务中国外交、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善于批判性地吸收一切有益的思想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民族,更坚实地构筑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在世界国际关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三种品格,在朱立群教授的学术生涯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正是我们缅怀、感悟和学习朱立群教授的深切意义所在。与会学者高度评价朱立群教授敬畏学问、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谦虚为怀、锐意进取的学术品德,以及关怀现实、问题导向的学者责任,认为她无论在欧洲一体化、中国外交还是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出色的研究成果,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特别是她对于“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述,关于中国外交特色的剖析,以及引介“实践理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时至今日仍闪耀着思想之光,散发着智慧之美。文集所呈现的研究主题方兴未艾,将启迪后学继续探索下去。 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致辞 参加座谈会的师友们还忆及与朱立群教授在学术、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交往,纷纷表达了各自的感动、感谢和感怀之情,认为朱立群教授作为朋友善解人意、体贴他人,作为同事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作为师长更是提携后进、诲人不倦。她真诚热忱、积极乐观、谦虚亲和,是大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为人治学都可称一代女学者中的佼佼者。 朱立群教授亲属贺弘景先生致辞 朱立群(1958-2016),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2001年获外交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外交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被评为北京高校教学名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十多年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撰写和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代表作有《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中国与国际体系:进程与实践》《从结构—施动者角度看实践施动——兼论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动性问题》《外交环境变化与中国外交能力建设》等。文集系精选朱立群教授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等研究领域的14篇重要论文编纂而成,凝结了其学术成长轨迹,展现了一个求真与创新的学术和思想空间。推荐图书从欧洲安全到中国外交——朱立群文集朱立群 著2018年4月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