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共青团北京市委指定我校APEC志愿者英语系朱冠臻、张恒晔两位同学参与市领导南护城河清淤活动。 南护城河和通惠河的清淤工程共长6.2公里,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和相关委办局主要负责人,水务系统干部职工,部队、志愿者等共计300余人参与了南护城河清淤活动,清理河道内积了9年的淤泥,拉开北京市水环境治理清淤志愿义务活动的序幕。 我校朱冠臻、张恒晔同学受相关部门指派,作为全市仅有的三名志愿者中的两位,陪同市领导参与现场第一区的清淤活动。 两位同学在当天不到六点便起床,搭乘早班地铁昌平线赴海淀区集合,在乘车到达清淤现场后立即开展工作,与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将长约100米的河床河底彻底清理干净。由于早晨温度较低,河底的淤泥出现了结冰的现象。张恒晔同学手挥镐头,将冰块砸碎,朱冠臻同学随即将淤泥铲起,装至武警战士的小推车上,两人密切高效的合作得到了在场众多领导的好评。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陈炳具主任,在现场对两位志愿者的工作给予亲切指导。 团市委常宇书记亲切接见了两位同学,并对两位同学的辛勤劳动给予高度表扬与充分肯定,希望我校志愿者能将在APEC期间发挥出的优良的志愿服务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2014-12-31新年贺辞 同志们: 2015年新年将至。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外交部党委,向全体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外交人员家属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14年中国外交气势恢宏、新风扑面。我们成功举办上海亚信峰会和北京APEC会议两大主场外交,积极应对乌克兰危机、中东极端恐怖势力蔓延、埃博拉疫情三大国际热点,有力推进同美、俄、欧、金砖国家等四大力量关系,着力加强周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初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和以"一带一路"构想为统领的互利合作网络,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过去一年,外交战线全体同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担当,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驻外使领馆特别是驻艰苦地区馆的同志们远离祖国和亲人,面对战乱、疾病、自然灾害等考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为祖国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我谨向全体外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向所有外交人员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年份。我们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外交思想,深入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祝同志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014年12月31日
2014-12-312014年12月6日,共青团北京市委指定我校APEC志愿者英语系朱冠臻、张恒晔两位同学参与市领导南护城河清淤活动。 南护城河和通惠河的清淤工程共长6.2公里,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和相关委办局主要负责人,水务系统干部职工,部队、志愿者等共计300余人参与了南护城河清淤活动,清理河道内积了9年的淤泥,拉开北京市水环境治理清淤志愿义务活动的序幕。 我校朱冠臻、张恒晔同学受相关部门指派,作为全市仅有的三名志愿者中的两位,陪同市领导参与现场第一区的清淤活动。 两位同学在当天不到六点便起床,搭乘早班地铁昌平线赴海淀区集合,在乘车到达清淤现场后立即开展工作,与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将长约100米的河床河底彻底清理干净。由于早晨温度较低,河底的淤泥出现了结冰的现象。张恒晔同学手挥镐头,将冰块砸碎,朱冠臻同学随即将淤泥铲起,装至武警战士的小推车上,两人密切高效的合作得到了在场众多领导的好评。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陈炳具主任,在现场对两位志愿者的工作给予亲切指导。 团市委常宇书记亲切接见了两位同学,并对两位同学的辛勤劳动给予高度表扬与充分肯定,希望我校志愿者能将在APEC期间发挥出的优良的志愿服务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2014-12-31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在外交理论和实践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为总结创新成果、更好地推动我院外交学学科建设,外交学院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于2014年10月17日在展览路校区主楼141会议室举办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研讨会”。来自外交部、中联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当代世界杂志社等院校、单位以及我院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历历教授首先介绍了会议发起的目的和外交学院关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的研究情况。 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做了主旨发言。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李凯研究员从周边外交、经济外交等七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从中国外交的心态、姿态、理念和行为四大视角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动力型”外交的转型;国际关系学院赵晓春教授以“中国外交在连续性与稳定性基础上实现创新”为题做了发言;外交学院苏浩教授从“顶层设计”、文化与文明等方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果。此外,来自外交部、中联部的同志分别就一线的外交实践创新和政党外交发展做了论述,外交学院夏莉萍教授、任远喆副教授等分别从领事、海洋外交视角阐述了中国外交的创新发展成果。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研讨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张历历教授在会上发言 在最后自由讨论与总结发言环节,与会专家还就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 外交学院科研处 2014年10月29日
2014-12-30应昆明市外侨办委托,国际交流中心于2014年12月22日至27日成功举办了昆明市外侨办2014年“外事工作培训班”,学员共28人,昆明市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主任汪浩为带队领导。 该培训班是交流中心首次与昆明市外侨办合作项目,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获得了主办方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培训班共安排了7次讲座,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外交学院、外交部、全国政协外委会等单位。讲座主题涉及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各方面,尤其注重联系昆明实际,在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打造课程。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员还前往钓鱼台国宾馆和国家博物馆参观学习。 院领导对培训班工作非常重视,徐赤宇副院长出席了开班和结业仪式,代表学院致辞,并在结业仪式上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课程结束后,学员于12月27日统一离京,本次培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是我院与昆明市外侨办合作的首次外事工作专题培训,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也为双方在今后的合作培训、交流互访、学科调研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4-12-30应昆明市外侨办委托,国际交流中心于2014年12月22日至27日成功举办了昆明市外侨办2014年"外事工作培训班",学员共28人,昆明市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主任汪浩为带队领导。 该培训班是交流中心首次与昆明市外侨办合作项目,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获得了主办方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培训班共安排了7次讲座,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外交学院、外交部、全国政协外委会等单位。讲座主题涉及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各方面,尤其注重联系昆明实际,在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打造课程。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员还前往钓鱼台国宾馆和国家博物馆参观学习。 院领导对培训班工作非常重视,徐赤宇副院长出席了开班和结业仪式,代表学院致辞,并在结业仪式上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课程结束后,学员于12月27日统一离京,本次培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是我院与昆明市外侨办合作的首次外事工作专题培训,得到了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也为双方在今后的合作培训、交流互访、学科调研等方面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2014-12-30作为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一次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基地联席会议暨2014年缅甸政局与对外关系”研讨会于2014年12月27日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洪亮出席会议,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学者们进行互动和交流。 会议由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开发银行、中缅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联、中央党校、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云南社科院、云南大学、广西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电投等单位的官产学各界60余人参会。 洪亮副司长介绍了亚洲区域合作的总体形势,指出周边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东南亚则是优先中的优先。中国将通过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加强同海上东盟和陆上东盟国家的合作。他指出,区域合作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应把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抓手,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应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多提建设性意见。亚洲研究所搭建的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为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智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单位应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扎实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做好智库外交和公共外交,共同为中国外交服务。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在会议开幕式发表致辞。他表示,随着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正式启动以及国内各基地的陆续建立,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国内外机制建设已基本成型。希望国内各基地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内部协作和国际交流,共同为中国—东盟合作献计献策。 与会学者围绕亚洲研究智库建设和地区合作进行了讨论,并在第二阶段就2014年缅甸政治和经济形势、缅甸对外关系、2015年大选与缅甸政局及其对外关系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与一轨沟通,加强亚洲研究网络建设,加强学术根基上的政策研究,为周边外交服务。针对当前缅甸形势,应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服务外交决策。 相关媒体报道: 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7/c1002-26286547.html 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world/2014/12/27/26327777.html
2014-12-292014年12月26日,“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研讨会暨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隆重召开。中国外交部钱洪山部长助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主持开幕式。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教授、副书记郑启荣教授和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 钱洪山部长助理发表主旨演讲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包括中国常驻东盟使团杨秀萍大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大使,外交部亚洲司洪亮副司长,中国前驻亚洲国家大使,中央有关部委主管亚洲事务的官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等产业界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亚洲问题专家,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代表共百余人。 秦亚青院长致辞 钱洪山部长助理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大翅膀,以经济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通过实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钱部助充分肯定了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年来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发挥的重要政策咨询作用,并对亚洲研所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学术交流,利用好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以及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的优势,与国内外重要智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好亚洲区域合作;二是强化服务意识,配合外交大局,深入研究外交重大课题,为外交实践活动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三是积极引导舆论,做好公共外交,架起政府与民间沟通的桥梁。 开幕式后举行了高端论坛,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大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教授和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教授分别就国际和亚洲地区形势、中日关系和南海问题发表了演讲。 吴建民大使在“高端论坛”上发言 随后,与会学者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研讨会,就“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观念基础和实践活动,从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设“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我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政治意愿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内涵和路径更为清晰。“一带一路”是我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开放的过程。学术和政策研究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为“一带一路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为周边外交和亚洲合作服务。 亚洲研究所是在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东亚思想库网络。2003年,外交学院成为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单位。2004年,外交学院正式成立东亚研究中心,作为东亚思想库网络中方秘书处。2013年,李克强总理倡议建立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次年,该网络正式成立并启动,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是中方国家协调单位。2014年,中日韩三方同意尽快建成中日韩思想库网络,仍将中方秘书处设在东亚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中心还承担了面向南亚和中亚的二轨活动。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外交学院将东亚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亚洲研究所。 目前,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是“东亚思想库网络”和“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也将作为即将成立的“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它服务中国外交大战略,发展定位是“全球视野下的亚洲研究,学术根基上的高端智库”。 媒体报道详见: CCTV4 中国新闻 12月26日: http://tv.cntv.cn/video/C10336/b4f1a023d48c493ea056781981c84ba0 凤凰视频: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412/01891482-8d19-4236-8aac-f61713112c73.shtml 腾讯视频:http://v.qq.com/page/s/0/b/s00155e4hqb.html 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6/c1002-26283791.html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2-26/6915075.shtml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42071/2014/12/26/5931s4820194.htm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41226/42806319_0.shtml 参考消息: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1226/610250.shtml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4-12/5301773.html 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jsxw/201412/t20141226_6351251.htm 光明网: http://world.gmw.cn/2014-12/26/content_14305422.htm?from=coop1000 中国日报网: 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4-12/28/content_19183064.htm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2/26/t20141226_4211993.shtml 搜狐网: http://roll.sohu.com/20141226/n407321291.s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x/yw/201412/t20141227_1458742.shtml 华夏经纬网: http://www.huaxia.com/xw/dlxw/2014/12/4209539.htm
2014-12-292014年是中日韩合作启动15周年。2014年12月23日,由外交学院和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办、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和《环球时报》协办的中日韩合作十五周年研讨会暨首届中日韩人文交流论坛在中国长春隆重召开。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发表主旨演讲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亲切会见了与会代表。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陈伟根主持会议开幕式。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长秘书长岩谷滋雄致欢迎辞。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日本前参议长江田五月、韩国外交部前东北亚合作大使丁相基等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戴庆利、韩国驻华公使朴俊勇、日本驻沈阳总领事大泽勉等出席会议。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作大会总结发言。来自中日韩三国官产学媒各界近200人与会。会议期间,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秦亚青院长致欢迎辞 本次会议回顾和总结了中日韩合作15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并就打造东亚和平发展责任共同体、促进东亚互信与和解、培育东亚人文认同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形势下,三国应秉承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保持中日韩合作稳步发展势头,推动三国关系朝着睦邻互信、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共同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 中日韩合作启动于1999年。15年来,三国各领域交往持续扩大。目前,三国合作已建立起18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司局级磋商机制达50多个,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合作体系,成为东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是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下举办的首届人文交流论坛,得到了三国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希望论坛能够成为三方交流思想、增信释疑、推动人文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会议期间,外交学院与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发挥各自优势,在联合研究、举办会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中日韩合作进程。论坛期间,秦亚青院长和江瑞平副院长还接受了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专访,就如何推动中日韩合作以及地方参与中日韩合作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2014-12-29作为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一次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基地联席会议暨2014年缅甸政局与对外关系"研讨会于2014年12月27日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洪亮出席会议,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学者们进行互动和交流。 会议由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开发银行、中缅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联、中央党校、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云南社科院、云南大学、广西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电投等单位的官产学各界60余人参会。 洪亮副司长介绍了亚洲区域合作的总体形势,指出周边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东南亚则是优先中的优先。中国将通过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加强同海上东盟和陆上东盟国家的合作。他指出,区域合作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应把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抓手,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应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多提建设性意见。亚洲研究所搭建的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为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智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单位应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扎实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做好智库外交和公共外交,共同为中国外交服务。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在会议开幕式发表致辞。他表示,随着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正式启动以及国内各基地的陆续建立,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国内外机制建设已基本成型。希望国内各基地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内部协作和国际交流,共同为中国—东盟合作献计献策。 与会学者围绕亚洲研究智库建设和地区合作进行了讨论,并在第二阶段就2014年缅甸政治和经济形势、缅甸对外关系、2015年大选与缅甸政局及其对外关系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与一轨沟通,加强亚洲研究网络建设,加强学术根基上的政策研究,为周边外交服务。针对当前缅甸形势,应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服务外交决策。 相关媒体报道: 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7/c1002-26286547.html 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world/2014/12/27/26327777.html
2014-12-292014年12月26日,"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研讨会暨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隆重召开。中国外交部钱洪山部长助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主持开幕式。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教授、副书记郑启荣教授和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 钱洪山部长助理发表主旨演讲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包括中国常驻东盟使团杨秀萍大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大使,外交部亚洲司洪亮副司长,商务部亚洲司宋耀明副司长,中国前驻亚洲国家大使,中央有关部委主管亚洲事务的官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等产业界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亚洲问题专家,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代表共百余人。 秦亚青院长致辞 钱洪山部长助理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大翅膀,以经济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通过实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钱部助充分肯定了亚洲研究所成立十年来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发挥的重要政策咨询作用,并对亚洲研所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学术交流,利用好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以及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的优势,与国内外重要智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好亚洲区域合作;二是强化服务意识,配合外交大局,深入研究外交重大课题,为外交实践活动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三是积极引导舆论,做好公共外交,架起政府与民间沟通的桥梁。 开幕式后举行了高端论坛,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大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教授和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教授分别就国际和亚洲地区形势、中日关系和南海问题发表了演讲。 吴建民大使在"高端论坛"上发言 随后,与会学者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研讨会,就"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观念基础和实践活动,从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设"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我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政治意愿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内涵和路径更为清晰。"一带一路"是我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一带一路与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开放的过程。学术和政策研究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为"一带一路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为周边外交和亚洲合作服务。 亚洲研究所是在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东亚思想库网络。2003年,外交学院成为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单位。2004年,外交学院正式成立东亚研究中心,作为东亚思想库网络中方秘书处。2013年,李克强总理倡议建立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次年,该网络正式成立并启动,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是中方国家协调单位。2014年,中日韩三方同意尽快建成中日韩思想库网络,仍将中方秘书处设在东亚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中心还承担了面向南亚和中亚的二轨活动。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外交学院将东亚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亚洲研究所。 目前,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是"东亚思想库网络"和"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也将作为即将成立的"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它服务中国外交大战略,发展定位是"全球视野下的亚洲研究,学术根基上的高端智库"。 媒体报道详见: CCTV4 中国新闻 12月26日: http://tv.cntv.cn/video/C10336/b4f1a023d48c493ea056781981c84ba0 凤凰视频: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412/01891482-8d19-4236-8aac-f61713112c73.shtml 腾讯视频:http://v.qq.com/page/s/0/b/s00155e4hqb.html 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6/c1002-26283791.html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2-26/6915075.shtml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42071/2014/12/26/5931s4820194.htm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41226/42806319_0.shtml 参考消息: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1226/610250.shtml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4-12/5301773.html 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jsxw/201412/t20141226_6351251.htm 光明网: http://world.gmw.cn/2014-12/26/content_14305422.htm?from=coop1000 中国日报网: 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4-12/28/content_19183064.htm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2/26/t20141226_4211993.shtml 搜狐网: http://roll.sohu.com/20141226/n407321291.s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x/yw/201412/t20141227_1458742.shtml 华夏经纬网: http://www.huaxia.com/xw/dlxw/2014/12/4209539.htm
2014-12-29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简报 2014年第2期2014年12月23日 总第2期 秦亚青院长就“中心”成立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于2014年12月21日报道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暨成立仪式,并对秦亚青院长就“中心”成立及未来方向进行了专访。
2014-12-26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简报 2014年第4期 2014年12月23日 总第4期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进入培育组建阶段 由我院牵头成立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12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新实践以及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新难题与挑战都急需加强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我院在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我院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优势。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的要求和外交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按照王毅部长提出的要努力把外交学院打造成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排头兵的要求,我院牵头成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并诚挚邀请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决策部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著名研究机构以及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促进和引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我院各学科所长,紧密结合外交部、中联部在实践资源、政策需求和研究引导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优势,以实现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和服务国家外交实践为宗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交叉创新,占据前沿,填补空白,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与一流智库、高质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一、将中心建成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与一流智库 “中心”将整合我院以及各协同单位的优势,汇聚一流人才,建设高素质科研团队,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公共外交等五个领域内开展交叉创新研究。 1.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该研究方向将以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引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研究方向;通过注重与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中国外交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该方向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哲学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三个研究重点展开。 2.安全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对安全外交或外交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以国际体系与中国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与大国战略、非传统安全与新疆域外交为重点,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3.经济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战略、东亚区域合作与中国周边外交、国际经济秩序与中国外交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4.法律外交 该研究方向以领事保护与领事服务、国际法与国际争端解决、法律外交与海外利益保护为三个重点方向,以满足中国外交对法律外交研究的迫切需求。 5.公共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以中国话语战略与话语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世界文化体系与文化外交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国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政策研究与理论探索注入活力。 二、将中心建成高质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 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各层次交叉创新人才,使中心成为高质量、宽口径的创新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 1.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 “中心”将充分利用协同单位的教师资源优势,增加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以外交外事为导向、以跨学科复合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准博雅教育,确保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备涉及法律、经济、文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为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硕士、博士招生与培养机制,与“中心”的五个研究方向接轨。 “中心”将在硕士与博士招生时,专门设立经济外交、法律外交等方向,在招生与导师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与培养效率。 3.完善博士生参与“中心”项目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博士生直接参与中心研究项目。充分利用“中心”的科研与学术优势,为博士生提供便利的研究平台,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协同单位之间博士生交流机制。利用“中心”协同创新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渠道,创造更多博士生的国内外校际交流机会。 设立博士生专项研究项目,鼓励博士生申报学科交叉、学术前沿的创新性研究课题,促进博士研究生与“中心”研究项目的互动。 4.有针对性引进博士后人才,完善“中心”博士后运行机制。 拓宽博士后人员来源渠道,丰富博士后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以“中心”的学科交叉创新科研项目为基础,引进博士后人员,为“中心”研究提供助力。 三、将中心建成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在高层次公共外交平台建设方面,“中心”将利用本身作为智库与公共外交重要载体的地位,加强同国内外学术同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及社会公众的交流,增信释疑,汇聚民心,发挥“协同创新”的独特作用: 1.加强学术联系,扩大中心影响 “中心”响应十八大“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的号召,加强同国内外学术同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的学术性交流,宣传推广“中心”学术成果,提升“中心”学术成果影响力度,增强“中心”学术成果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2.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国家形象 “中心”加强对国外学术同行、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的宣传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媒体主动向外界介绍中国大政方针、国情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就与理念,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和对待中国。 3.加强对内宣传,汇聚民意基础 “中心”将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互动,引导他们对中国外交政策举措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加强同媒体的联系,介绍中国对外政策与外交工作,传递积极信息,通过媒体积极引导舆论与民意,争取国内民众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和规定,“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估”三个步骤。揭牌后协同创新中心即正式进入“培育组建”阶段。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中心”还将建立起由“院领导小组—中心工作组—学术委员会—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领域专家库”组成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保障“中心”研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将加强与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及校外协同单位的联系,希望得到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和支持,为实现“中心”目标而努力。
2014-12-26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简报 2014年第1期 2014年12月22日 总第1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2014年12月20日,外交学院牵头建设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成功举办。 出席成立暨揭牌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外交部钱洪山部长助理、外交部政策规划司蔡润司长、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王亚军局长、中联部研究室周余云副主任、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徐青森处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外交部军控司李杨副司长、外交部条约法律司马新民副司长、外交部领事司何颖参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研究员、外交部国际经济司调研处郭晨涛处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研究员、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刘德斌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新丽教授、外交部领事司钟泉、协同单位的代表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代表。 外交学院出席成立暨揭牌仪式的有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袁南生教授、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徐赤宇副院长、院长助理孙吉胜教授以及相关系部所的师生。外交部钱洪山部长助理、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王亚军局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和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揭牌仪式由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袁南生教授主持。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发表致辞。秦亚青院长首先代表外交学院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秦亚青院长介绍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情况,指出,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中国外交的大发展亟需加强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的要求和外交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按照王毅部长提出的要努力把外交学院打造成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排头兵的要求,外交学院牵头成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并诚挚邀请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决策部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著名智库以及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促进和引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 秦亚青院长指出,“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将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公共外交等领域开展学术创新研究。五个协同点共同指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指向“一带一路”宏观战略思想和政策,力图在这些方面有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在学理层面,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为中国外交建言献策,同时,培养一批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质量外交人才。 外交部钱洪山部长助理做重要讲话。钱洪山部长助理指出,当今世界,许多变化前所未有,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呼唤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开创外交工作新格局,就离不开创新性的外交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外交理论的创新研究,就必须在研究中与外交实践紧密结合,把握时局、判断形势,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和智慧,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钱洪山部长助理肯定了外交学院自1955年建院以来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贡献和在人才、学科、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钱洪山部长助理指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宗旨很好地契合了当前国家外交的需要,是外交学院积极服务国家外交事业的又一创新举措。希望外交学院与其它协同单位共同努力,以中国的视角审视问题,以中国的观点、话语对重大国际问题做出回答,建立一套能够解释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外交理论,促进外交实践与外交理论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创新性的理论,提高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为中国外交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王亚军局长讲话。王亚军局长首先代表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王亚军局长肯定了外交学院为国家外交事业所做的贡献,指出,作为外交部唯一一所直属的高等院校,外交学院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来说,外交学院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王亚军局长从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需求出发,肯定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意义,希望外交学院以此为契机和抓手,与各协同单位一起,以协同为机遇、以创新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外交实践对理论的需求,着眼于高水平,通力合作,互相促进,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国家外交事业服务。 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徐青森处长讲话。徐青森处长代表教育部社科司祝贺“中心”的成立。徐青森处长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2011 计划”的提出,就是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国家急需的重大课题,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外交领域也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这需要我们持续跟踪、加强研究。徐青森处长希望,“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能够把产学研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实现强强联合,推动我国外交学领域的研究、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代表协同单位讲话。黄进校长提到,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工程,其设置目标就是要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在科学研究中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院界限,打破学校界限,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打破理论与实务之间的界限,以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黄进校长指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通过协同和创新,成为外交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基地,成为服务国家外交决策、为国家外交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新型智库,成为各学科协同的创新科研平台。黄进校长特别指出,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要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既要加强国内法治,又要加强国际法治,运用法治思路推进外交工作,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就需要加强法学与外交学的交叉创新研究。黄进校长对“中心”表达了良好的祝愿,祝愿“中心”成立后,顺利成长。 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刘德斌教授代表协同单位讲话。刘德斌校长助理提到,伴随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外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指明了新方向。刘德斌校长助理还提到,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曾经表示,只有真正的世界大国才能创造有价值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学理论,现在应当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是中国。刘德斌校长助理表示,中国崛起对于国际关系学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挑战;吉林大学作为协同单位,愿意在外交学院的协同与指导下,为“中心”建设倾注精力,为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建言献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研究员代表协同单位讲话。杨剑副院长指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发展需要创新理论支撑,这是我们这一代国际关系学者的历史使命;年轻外交官的培养也需要创新理论支撑,这是他们做好外交工作、如虎添翼的保障。杨剑副院长表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很荣幸加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大家庭,愿同外交学院和各协同单位一起,为“中心”建设做出努力,为“中心”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是响应教育部和财政部 “2011计划”而创办的。按照教育部“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发展要求,“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研究需求为导向,旨在实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服务国家外交实践。“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由外交学院牵头建立,协同单位包括外交部相关司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未来工作中,“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将紧密围绕政府部门在实践和政策方面对学术研究的需求,充分发挥各高校、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优势,突出特色,交叉创新,占据前沿,填补空白,努力建设成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高质量外交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揭牌仪式开始前,中央电视台就“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专访秦亚青院长。秦亚青院长在采访中指出,“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将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大方向,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道路探索,包括中美如何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我国如何具体落实“一带一路”等具体问题。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浪网对“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人民网国际频道与教育频道、中国日报网、环球网等权威网站,中国新闻网、网易、中国网、凤凰网等主流门户,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信息网等专业媒体对报道进行了转载。 建设“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中心”是我院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我院将以此为抓手,加强院内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研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发挥学院在国内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新时期国家外交事业服务。
2014-12-26在圣诞节和新年来临之际,2014年12月21日晚秦亚青院长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招待了我院外国专家教师及家属,感谢他们对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做的贡献。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外交部有关领导应邀出席,我院其他院领导一并出席。宴会由外事办公室主任梅琼主持。 秦院长在祝词中代表全院领导及师生对外籍教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随后他表示,在我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办学宗旨的指引下,学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合作,着力引进海外专家、教师来院工作。多年来,外籍教师对我院外语教学的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学院特色学科的不断发展添了一份力。过去一年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异成绩包含着每一位外籍教师的全心付出。在学院六十年校庆来临之际,愿与各位在学院发展新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外籍教师代表罗纳德·威廉姆森(Ronald Williamson)随后与来宾分享了自己的教书经历和感想。他表示非常珍惜在外交学院教书的机会,为学生们的日益成长和进步感到欣慰。威廉姆森充分肯定了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坚信他们将成为高素质、国际化的未来精英。他同时代表全体外籍教师,对学院对其工作、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活动结束后,院领导同与会嘉宾、外籍专家教师及家属合影留念。
2014-12-232014年12月18日上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的陪同下,韩国国会议长郑义和率团到访我院沙河新校区,并发表题为“中韩关系”的演讲。 秦亚青院长、王帆副院长会见了郑义和议长一行。秦院长对郑议长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外交学院的情况。郑议长表示,非常高兴在自己66岁生日这天访问外交学院,并在留言簿上题词,祝愿外交学院繁荣昌盛。 演讲由秦亚青院长主持。郑义和议长在演讲中指出,21世纪是文明时代,是人文时代,要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要实现东北亚繁荣稳定,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亚洲各国的贡献,要本着“利者,义之和也”来实现。在谈到中韩两国密切联系和纽带时,他指出两国除了经贸领域以外,还应加强人文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超越战略伙伴关系,迈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郑议长对中国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同时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而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课题就是朝鲜半岛统一问题,韩方希望与中方一道积极推进朝核问题的解决。他最后表示,世界关注东北亚,关注中国,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历史的真正胜利者不是在战争中打败别国的国家,而是能带动人类历史朝着和平发展的国家,他坚信21世纪的中国会发挥这样的作用。他鼓励大家抓住这个难得的大好机遇,为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永久和平与繁荣的主角。 演讲结束后,郑议长详细解答了学生们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自贸区的提问。 秦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郑议长名字里“义”、“和”两个字概括了中国儒家的大智慧,并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指出郑议长弃医从政的做法契合中国古语所云“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秦院长还引用了武侯祠对联中的“自古知兵非好战”,以诠释大国责任与世界和平。最后,秦院长赠送议长一支印有外交学院校徽的笔作为生日礼物,校徽上的和平鸽、书和地球充分体现了我院特色,也体现了中韩两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愿望。 活动结束后,秦亚青院长、王帆副院长、我院学生代表与韩国国会议员代表团合影留念。 郑义和先生是朝鲜高丽王朝政治家郑梦周第20代曾孙,曾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1996年步入政坛,连任五届国会议员,现任第19届后半期国会议长。
2014-12-222014年12月18日上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的陪同下,韩国国会议长郑义和率团到访我院沙河新校区,并发表题为"中韩关系"的演讲。 秦亚青院长、王帆副院长会见了郑义和议长一行。秦院长对郑议长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外交学院的情况。郑议长表示,非常高兴在自己66岁生日这天访问外交学院,并在留言簿上题词,祝愿外交学院繁荣昌盛。 演讲由秦亚青院长主持。郑义和议长在演讲中指出,21世纪是文明时代,是人文时代,要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要实现东北亚繁荣稳定,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亚洲各国的贡献,要本着"利者,义之和也"来实现。在谈到中韩两国密切联系和纽带时,他指出两国除了经贸领域以外,还应加强人文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超越战略伙伴关系,迈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郑议长对中国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同时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而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课题就是朝鲜半岛统一问题,韩方希望与中方一道积极推进朝核问题的解决。他最后表示,世界关注东北亚,关注中国,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历史的真正胜利者不是在战争中打败别国的国家,而是能带动人类历史朝着和平发展的国家,他坚信21世纪的中国会发挥这样的作用。他鼓励大家抓住这个难得的大好机遇,为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永久和平与繁荣的主角。 演讲结束后,郑议长详细解答了学生们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自贸区的提问。 秦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郑议长名字里"义"、"和"两个字概括了中国儒家的大智慧,并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指出郑议长弃医从政的做法契合中国古语所云"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秦院长还引用了武侯祠对联中的"自古知兵非好战",以诠释大国责任与世界和平。最后,秦院长赠送议长一只印有外交学院校徽的笔作为生日礼物,校徽上的和平鸽、书和地球充分体现了我院特色,也体现了中韩两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愿望。 活动结束后,秦亚青院长、王帆副院长、我院学生代表与韩国国会议员代表团合影留念。 郑义和先生是朝鲜高丽王朝政治家郑梦周第20代曾孙,曾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1996年步入政坛,连任五届国会议员,现任第19届后半期国会议长。
2014-12-222014年12月15日下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郭岱君女士到访我院沙河新校区并为我院师生举办讲座。 郭教授讲座主题为"宋子文与战时中美外交",通过讲述宋子文的传奇经历还原了二战时期中美两国如何成为反法西斯盟友,以及如何获得美国的援助。郭教授将宋子文定位为弱势中国政府的强势外交官,她认为宋子文借助与罗斯福总统的八次私下会见,提出战略性政策,游说美国政府以获取在太平洋战场美方的支持,为维护中国利益,据理力争,对战时的中国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 演讲结束后,郭教授回答了我院学生有关中美关系、宋子文四次辞退等问题。郭教授知识渊博,引经据典,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分析二战时期中美时局和外交关系,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为其精彩演讲和解答报以持续热烈的掌声。 袁南生书记主持讲座并向郭教授颁发外交学院兼职教授证书。他在答词中特别指出,要想成为优秀外交官,就要有"六皮"精神,即硬住头皮,翻破书皮,想破脑皮,磨破嘴皮,走破脚皮,必要时撕破脸皮。 郭岱君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发展﹑中国政治﹑中国经济发展﹑中美关系﹑近现代中国历史档案等。
2014-12-172014年12月12日下午,美国著名侨领方李邦琴女士到访我院沙河新校区。 秦亚青院长会见了方李邦琴女士一行,双方就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在图书馆报告厅,袁南生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方李邦琴女士在促进中美友好、两岸和平统一、侨社发展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向她荣获“2014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大奖表示祝贺。 方李邦琴女士在讲话中指出,外交学院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学院的学生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希望,将来要代表中国,期许我院学生不断地追寻目标,不停地跨越障碍,不懈地奋斗前行,为祖国外交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诸努力。她还表示,中美两国曾是反法西斯的盟友,中美学生交流将促进两国人民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她将继续为中美两国民间外交尽一己之力。 随后,秦亚青院长与方李邦琴女士签署《外交学院方李邦琴留学研究项目协议》,并向方李邦琴女士颁发外交学院名誉教授证书。 孙吉胜院长助理参加会见并主持了仪式。 方李邦琴女士祖籍湖北省,1960年移民美国,现任美国泛亚公司董事长,是美国著名的英文传媒大亨、方氏报业帝国掌门人,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发起人之一。
2014-12-152014年12月8日下午2点半, "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1103召开,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国际研究协会主席、美利坚大学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教授,以及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外交学院等多位国际关系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会,就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院长助理孙吉胜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是一场难得的国际化、高层次学术盛宴。 首先,阿米塔夫·阿查亚教授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国际关系研究中西方理论一直占据支配地位。阿查亚教授认为我们必须重建一种更为包容、开放、多元的研究路径,这也是他在自己国际研究协会主席任期内着力推动的新议程。他提出了"全球国际关系"的构想,取代之前"非西方"的提法,期望能够超越西方/非西方二元、互斥的划分。在对全球国际关系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后,阿查亚教授转向了对国际关系中中国学派议题的探讨,他认为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球国际关系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随后,秦亚青教授发表主旨讲话。秦亚青教授指出,他使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这一概念有两个初衷:首先,他期望寻求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表明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有可能存在一种不同的范式。第二,与阿查亚教授全球国际关系理念高度契合的是,中国学派也旨在倡导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国学派的倡导并不仅仅是提出口号,而是切实地投入到实践中。接下来,秦教授围绕关系理论展开论述。他提出文化为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组成要素。西方文化给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而中国文化也能够丰富与拓展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中国文化与社会中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关系"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分析单位。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关系"这一概念的关注不足,以往的研究相对而言更重视结构因素,而忽视了"关系"的重要性。秦亚青教授还谈到了方法论的问题,中庸辩证法作为关系理论的方法论,本质上是互补与相互包容的和谐关系。 阿查亚教授与秦亚青教授的发言使现场学者与师生颇受启发,部分提问者就美国文化与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关系、全球国际关系所提供的新平台、如何将中庸的概念应用到国际关系实践中以及怎样避免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与秦亚青教授及阿查亚教授进行了进一步交流。随后在讨论与对话环节中,与会中外学者围绕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与会中外学者就全球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学派议题的讨论与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我院师生接触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科研处 2014年12月15日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