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艺术团戏剧社选送的剧目《主角登场》从来自37所高校的61部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2015年第5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17部优秀展演剧目,并获得最佳舞台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10月21日19:30,《主角登场》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成功演出,我院部分师生观看了此次演出。该剧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渴望爱情的女人安妮幻想并一手制造了伤兵哈罗德对自己的炽热追求的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环环相扣,徐徐展开,不断带给观众意外与惊喜。 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创立于2006年,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中央戏剧学院承办,旨在带领大学生们激发生活之热情、追寻戏剧之精神,是北京高校戏剧领域的重要活动之一。 院艺术团戏剧社每学期都编写和排练新的剧目,为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重要活动提供节目,同时还积极参加“希望之星”大学生英语短剧比赛、首都高校英语短剧大赛等赛事,为学校赢得荣誉。 院团委 2015年10月29日 附:《主角登场》演职人员名单 《主角登场》演职人员名单 导演: 翁婉秋 剧本改编: 翁婉秋 李琬晴 剧目制作: 李琬晴 舞台设计: 翁婉秋 人物造型设计: 迪娜·阿亚尼 舞台监督: 李琬晴 道具: 李琬晴 翁婉秋 指导老师: 高鹏飞 演 员 安妮: 刘嘉希 哈罗德: 王晨冉 凯里太太: 迪娜·阿亚尼
2015-11-022015年10月18日上午,由我院团委主办、院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新闻发布新常态”第九届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在沙河校区礼堂圆满落幕。来自复旦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6所高校、50余名选手参与了本届比赛。院党委副书记张瑱莅临决赛现场并出席了闭幕式。 张瑱书记在第九届全国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闭幕式致辞 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由我院首先发起和主办,自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九届,是我院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本届大赛以“新闻发布新常态”为主题,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交流能力、礼宾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五大基本功,努力让高校大学生了解新闻发言人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此次大赛评委阵容强大,应邀出席的评委有: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前斯洛文尼亚大使、前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外交部团委书记李平一,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高飞,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副处长、新闻发布工作负责人姚秉成,我院党委副书记张瑱。同时,大赛组委会还邀请到了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北京日报、国际先驱报、中国新闻网、北京电视台等诸家媒体来对大赛进行报道。 本次大赛实行平行赛制,打破了以往预赛---决赛二级赛制的传统,让所有参赛队伍于同一个赛场进行角逐。大赛赛程一共由一个热身环节与三个正式环节组成:“闪亮登场”(赛前自我介绍)、“基础问答”(客观题综合能力测试)、“妙语连珠”(演讲)与“唇枪舌剑”(模拟新闻发布)。模拟新闻发布环节仍是大赛的一大传统亮点。每队推荐一名选手就某一时事专题进行120秒的主旨新闻发布,并回答由其他高校选手组成的记者团的现场提问,该环节主要考验选手搜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反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各高校代表队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南开大学代表队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获得三等奖。空军工程大学首次参赛,但其精彩突出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最佳新闻团队”称号。本次大赛还设置了两项个人奖,空军工程大学的樊伟获得了个人“最佳新闻发布”奖,南开大学的朱萌、中国政法大学的晏尔凡、吉林大学的王一淼和外交学院的秦谦获得“优秀演讲家”称号。 张瑱书记为空军工程学院代表队颁奖 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一路走来,在全国各高校和社会各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为热爱外交、新闻事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加深了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新闻发言制度的理解,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内外新闻与时政知识、扩大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具有渊博时政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以及外语技能的,熟知新闻发言规则的优秀新闻发言人。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作为外交学院特色赛事之一,一届届的成功举办与赛制的不断更新也说明了组委会的日渐成熟和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大赛结束后,中国新闻网、环球网、China Daily对大赛进行了详细报道,新浪新闻、凤凰资讯、网易新闻中心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中国新闻网报道: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10-18/7575493.shtml 环球网报道: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10/7791567.html Chinadaily 报道: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5-10/19/content_22222209.htm 院团委 2015年10月26日
2015-11-022015年10月19日晚,应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汉森教授在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康大的模拟联合国建设经验”的讲座。讲座由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办,院团委承办。我院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主席朱冠臻担任主持,工作语言为英文。来自我院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共同参加了讲座。 伊丽莎白·汉森教授著述颇丰,主要涉及国际关系众多研究问题,如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美国商界外交政策理念等,曾出版《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等著作。伊丽莎白·汉森教授曾任美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主席,美国政治学协会和国际政治学协会政治传播学分会主席。她同时是康涅狄格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的指导老师,是美国东北地区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讲座中,伊丽莎白·汉森教授系统详尽回顾了康涅狄格大学创立模联的历史,主要介绍了康涅狄格大学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一般流程和原则,并强调模拟联合国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启发性。她表示,康涅狄格大学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兴办之初,其蒸蒸日上的态势很大程度来源于学生的热情及对研究工作的严谨。从只有寥寥数人的学生小组,逐步学习并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对模拟联合国活动加以规范,到发展至今日,范围囊括美国东北部的大型区域会议,康涅狄格大学模拟联合国的经验令人自豪,引人深思。回顾过去,康涅狄格大学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学生,其公众表达能力及调研能力取得了巨大提高,而当初的“模拟”也造就了今日许多国际会议高官。这无论是从模拟联合国的历史发展还是个人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讲座的答疑环节,我院在场学生与伊丽莎白·汉森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同学们的问题囊括政治、外交、联合国及模拟联合国等多方面情况,汉森教授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答,并通过对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西模式的比较,与同学们讨论了模拟联合国具体实践中代表所需的个人素质、立场观点和谈判技巧,乃至联合国理念精神及机构改革。此后,主持人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双方交换了模拟联合国协会纪念品并合影。讲座圆满结束,并受到了同学的一致好评。 院团委 2015年10月26日
2015-10-272015年10月21日至23日,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沙河校区举行,14所外语外贸院校学工领导老师一百余人参会。 22日上午9:00,年会开幕。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教授、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陈法春副书记、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瑱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 袁南生书记致开幕词 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致辞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陈法春副书记致辞 张瑱副书记主持 10月22日上午10:00,外交部非洲司林松添司长应邀来到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参会代表做了“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以及对外交外事人才素质的要求”的专题报告。 林松添司长做报告 22日下午,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以“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冯刚司长做报告 22日下午,与会代表分组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校领导组 学工部长组 招生就业组 院系学生工作领导组 学生处团委组 辅导员组 10月23日上午8:40,在沙河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学生工作典型发言和分组讨论汇报。浙江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分别做了学生工作典型发言。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代表赵惠老师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代表张雪松老师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代表梁鹿儿老师发言 校领导组代表张瑱副书记做分组讨论汇报 学工部长组谢应东老师做分组讨论汇报 团委书记组毛振华老师做分组讨论汇报 招生就业组武玉洲老师做分组讨论汇报 院系学生工作领导组殷悦老师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处团委组史宁老师做分组讨论汇报 辅导员组程栋老师做分组讨论汇报 10月23日上午10:30,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我院圆满闭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海春代表参会院校发言,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瑱致闭幕词。大会宣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第20届年会。 闭幕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海春致辞 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瑱致闭幕词 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瑱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海春交接年会会旗 全家福 23日下午,与会部分代表30余人,参观了钓鱼台国宾馆。
2015-10-27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 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开幕 10月22日上午9点,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沙河校区开幕。袁南生书记致开幕词,张瑱副书记主持。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陈法春副书记都发表了讲话。14所外语外贸院校学工领导共100余人参会。 学生处 2015年10月22日
2015-10-22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 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开幕 10月22日上午9点,新常态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工作协作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沙河校区开幕。袁南生书记致开幕词,张瑱副书记主持。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陈法春副书记都发表了讲话。14所外语外贸院校学工领导共100余人参会。 学生处 2015年10月22日
2015-10-222015年10月14日—16日,第二十九届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后勤协作年会于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本届年会共有15所与会高校通过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在推进后勤改革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年会以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后勤服务与管理改革,如何应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后勤发展等为主题,为各院校共商后勤改革发展大计,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提供交流平台。外交学院秦亚青院长和协会理事长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小川副校长分别做了开幕式致辞,北京市教委后勤处副处长李异军出席并做专题报告。开幕式由外交学院后勤办主任钟伟主持。 外交学院秦亚青院长致开幕词 直面新形势下后勤挑战 抓住后勤改革发展机遇 秦亚青院长首先对参加后勤协作年会的各位兄弟院校领导和来宾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外交学院的整体概况,介绍了外交学院后勤工作的整体管理情况、沙河校园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规划情况。他说:“后勤协作年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是各高校交流工作经验,服务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平台。外交学院能够承办这次会议,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能够向兄弟院校学习。” 外交学院后勤办公室钟伟主任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小川副校长介绍了本届大会的主要议题:“互联网+”对高校后勤服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和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等,也倡议参会嘉宾就后勤经费保障模式,后勤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的队伍建设,学生食堂的多元发展及相应的政府补贴等议题展开积极讨论。最后,李小川副校长希望本届大会“在金秋十月的北京再次获得思想与智慧的丰收,满载分享的喜悦”。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小川副校长发言 引领高校后勤制度建设 开拓后勤人员国际视野 专题报告会由协会秘书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廖礼彬同志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后勤集团廖礼彬副总经理 北京市教委后勤处副处长李异军作了题为“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的形势、背景、任务”的讲座。讲座分析当前后勤工作的形势、背景,介绍了高校后勤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关注点,以及后勤管理模式的变化。讲座最后,李处长从政府角度向全国外语院校后勤系统的同行们介绍了北京高校后勤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北京市教委李异军处长做专题报告 外交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周永生教授作了有关日本“新安保法案”的专题报告,从“新安保法案”的制定、内容、日本民众的态度以及法案通过以后的后果等四个方面,并结合自己的调研实践,对大家感兴趣的这一国际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后勤人员开拓了国际视野。最后,周教授还和与会代表就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外交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周永生教授做专题报告 提高后勤地位加强后勤管理 在16日上午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发言,为高校的后勤建设献计献策。经过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本次年会步入尾声。年会闭幕式在我校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闭幕式全程由北京语言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仵志勇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德忠副校长主持校(院)长组会议并对第一组进行总结。第一组主要探讨了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及今后的展望。与会校(院)长一致认为:应当建立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后勤的地位。各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后勤也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服务,整合有效资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钱显明处长进行第二组的总结,钱处长总结了讨论会的主题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一是在后勤人员的管理,二是餐厅成本控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王小雷科长进行第三组发言,他总结了讨论主题是数字化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院长贾德忠发言 外交学院徐赤宇副院长做闭幕式总结发言,他表示,本届年会的整体工作务实、高效,预期目标圆满达成,年会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他指出各讨论组的讨论思想碰撞,百家争鸣,将在今后后勤工作中体现重要价值。 外交学院徐赤宇副院长致闭幕词 本次大会通过了北京语言大学为下一届理事长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为副理事长单位。经过酝酿,2016年的预备会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正式年会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 后勤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六日
2015-10-22受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暨公职局委托,我院于2015年9月20日至26日举办了第十九期澳门特区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参加此次培训课程的14名学员来自澳门特区政府的13个部门,并在本部门中担任中高级职务。 根据我院与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暨公职局的合作协议,2005年至今,我院已经为澳门特区政府举办了十八期澳门特区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每期一周时间,学员人数15人左右。在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期培训班均得以顺利完成。 本期培训遵从理论、案例、实践并重的原则,课程设置非常紧密,共安排了七次讲座、一次观摩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一次拜访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一次案例讨论和一次模拟新闻发布。 七次讲座内容涵盖了新闻发言人的日常工作领域,授课教师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新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的支持下,培训班学员于9月23日下午集体前往外交部新闻发布厅观摩例行记者会,并与当天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洪磊亲切座谈,学员非常珍惜此次机会,就外交部新闻发布工作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在座谈结束之后与洪磊副司长合影留念。 本次培训班还安排学员旁听了9月24日下午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这是国防部发布会历史上第一次接待非军方的旁听人员。发布会后,我院校友、国防部新闻局局长杨宇军大校与全体学员亲切座谈,并与学员一一合影留念。 本次培训还举行了模拟新闻发布活动。学员们依次上台,模拟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台下记者由培训班其他学员模拟。我们邀请到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的官员为学员表现做现场点评,请电教室老师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盘送给学员。 9月25日晚,培训班举行了结业典礼。我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澳门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康伟主任、外交部港澳台司孙仁安处长出席此次活动。仪式上,郑启荣副院长代表学院致辞并颁发结业证书。
2015-10-16受云南省外办委托,国际交流中心于2014年9月16日至24日举办了第二期云南省外办系统公务员外交业务培训班,该培训班是继2014年首期培训之后,云南省外办与我院的第二次合作。参训学员共79人,分别来自省外办、各州市外办以及部分县外办。据省外办反馈,此次培训班报名非常踊跃,为控制人数,只能要求各州市参训人员数量控制在5人以下。培训班学员作为外事系统的领导干部,纪律性很强,个人和整体素质都非常高,对项目的顺利完成给予了充分地配合。 培训班共安排了十余次讲座,主题涵盖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授课教师来自外交学院、外交部等单位,极大地发挥了学院的资源优势;学员对课程设置、讲座内容,以及教授的自身修养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知名度。 此次培训在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也为双方今后的合作培训、交流互访等方面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5-10-16(转自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下午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 人民网 文字及视频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4/c1024-27694359.html
2015-10-14文字及视频连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4/c1024-27694359.html
2015-10-14文字及视频连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4/c1024-27694359.html
2015-10-142015年9月13-23日,“2015东盟青年外交官培训”在北京和南京成功举办。该培训班是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由外交部亚洲司主办,由我院亚洲研究所承办,东盟各国负责中国事务的青年外交官共17人参加。 培训期间,学员访问了外交部亚洲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外交学院、中国航空技术研究院、华为集团和南京大学。外交部亚洲司黄溪连副司长会见学员一行,介绍了我周边外交战略与政策,并就学员在东亚安全合作、南海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顾虑与疑问一一做了解释与解答。外交学院秦亚青院长会见全体学员,与之座谈并颁发了结业证书。 学员参加了外交学院60周年校庆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高端论坛;听取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治体制及其改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作用”、“南海争端解决与中国东盟合作”、“中国武术文化”等讲座;并就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等议题同我院青年学者和南京大学师生分别举行了座谈。此外,学员还参观了故宫、长城、中山陵、秦淮河等历史名胜。 该培训班得到亚洲司、我驻东盟使团,以及我驻东盟各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其成功举办增进了东盟青年外交官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与政策、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周边合作倡议的了解,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助于我更好地开展对东盟成员国的工作。
2015-10-089月16日下午,在我院沙河校区举行“外交学院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举行合作交流签约仪式”。昌平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翟永峰、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广会、昌平区人民法院政治处贾奇、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王倩宇等专程来我校沙河校区参加了签约仪式,我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参加了仪式、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王胜乾、国际法系副主任刘雅、国际法系教师李红勃教授、潘皞宇博士、焦阳博士、杨赟博士以及我院学生80多人参加了仪式。 在签约仪式前,郑启荣副院长在我院沙河校区行政楼135会议室会见了昌平区人民法院、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嘉宾一行,并就我院与其合作交流问题进行了座谈。各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情况,并对接下来展开的合作充满期待。之后,昌平区人民法院、昌平区人民检察院的嘉宾在我院、系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我院图书馆校史展,并参观了沙河校园。 合作交流签约仪式于14时40分在我院模拟法庭举行。郑启荣副院长代表学院致辞,他首先欢迎昌平区法院、检察院的嘉宾,并介绍了我院刚刚举行的60周年校庆活动情况。他表示,法律实务部门一直对我院有较大支持,他们为我院师生提供平台,能促使我院师生对司法实践有更深刻地领悟力和把握度。之后,翟永峰副院长、王广会副检察长分别致辞,他们介绍了各自单位在我国本轮司法改革中的地位和经验做法,并代表各自单位对我院师生表示欢迎,希望建立司法机关——院校之间的长效合作交流机制。 仪式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到来了,郑启荣副院长代表我院,翟永峰副院长、王广会副检察长分别代表昌平区人民法院、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在合作协议上签字,这一重要时刻的定格也表示着我院与司法实务机关的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我院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司法实践,已与北京市区县的多个法院、检察院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调研研讨机会。此次与昌平区人民法院、昌平区人民检察院签约仪式活动,作为我院国际法系组织的校庆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充分展现了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学风。 (国际法系教师焦阳 供稿)
2015-09-252015年9月9-10日,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新兴国家与世界秩序”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研讨会围绕“新兴国家与世界秩序”主题,分别从世界秩序变革与新兴国家的地位、新兴国家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金砖国家合作动力和当前中国外交四个议题展开研讨。 关于世界秩序变革与新兴国家的地位,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世界力量的对比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在发生转变,新兴国家崛起势头明显。有印度学者指出,到2050年,中国和印度的GDP将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实力的变化意味着可能会出现三极或多极世界体系,未来的世界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21世纪的世界正面临着秩序危机,民族国家的观念与西方主流价值观均面临诸多挑战。有中国学者指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发展使得任何一国均不可能独自应对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威胁,因此需要打造命运共同体,变零和博弈为双赢合作。在建构世界新秩序的努力中,需要各国充分发挥想象力,更要促进国家之间的对话,新兴国家要善于提出新理念,倡导新价值观,要就理想世界秩序及共同接受的规范达成共识,以塑造新的国际秩序。 关于新兴国家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与会美国学者指出,新兴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体系中崛起,是因为其适应了以贸易为特点的全球化进程和以金融危机为特点的非全球化进程。新兴国家唯有适应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才能发挥更大影响力。有中国学者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国际战略影响力关联指数的分析,认为新兴国家在知识创新、研发占GDP比重、国际组织参与程度、国际会议活跃度等指标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仍然很有限。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当前主要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显现终结的原因,指出重视创新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新兴国家能够持续赶超发达国家,塑造新的国际秩序的唯一出路。有印度学者强调,当今的印度并不是国际秩序的革命者。印度遵守国际规范,印度国内战略共同体认为印度应该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以实现其世界多极化的理想。俄罗斯学者分析了俄罗斯由于近年来采取与西方对抗的外交政策,导致经济利益受损,进而指出俄罗斯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不应该急于以消除西方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为目标。 在金砖合作动力问题上,与会学者一致主张要加强金砖合作的制度化,尽管在金砖机制是保持小型俱乐部形式还是适当扩员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强化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大家的共识。中国学者指出,扩大、制度化、合作范围的稳妥推进与和将印巴南非(IBSA)对话论坛整合进入金砖机制是加强金砖国家合作的有效手段,中国不应过分强调自身在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金砖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多边经济合作倡议,金砖国家可从改革现有制度、建立新制度、改善世界秩序和建立平行秩序四方面塑造世界经济秩序;金砖国家今后应加强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知识产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合作。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在金砖合作机制中具有重要利益和待开发的潜力,俄罗斯应通过具体的政策行动来进一步推进金砖国家的合作。巴西学者指出,金砖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其能否与世界实现双赢合作,金砖国家应实现知识和科技创新,将多元化特征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融资来加强制度建设,以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当前中国外交,与会的美国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国家,然而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国家。中国已经接受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规范,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不会试图推翻现有秩序。中国学者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新兴大国,是全球治理的全面参加者,亦是协调与老牌大国关系的主要力量。中国应该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领导作用,发挥21世纪全球治理设计者的作用;中国外交需要在伸张性政策与审慎政策之间做出平衡,在准确研判国际战略形势的基础上推行更灵活实际的政策;中国在多边论坛中提出了很多国际倡议,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所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全球化,中国需要加强国内治理,并通过国际合作来推进国际治理。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海事安全问题,中国学者指出,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诸多海上争端之中,倘若其他国家挑战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更倾向于与之发生冲突,若没有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则倾向于合作。澳大利亚学者指出,东盟国家有关注内部稳定和安全的传统,“东盟方式”又倾向于回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且东盟的制度缺乏执行效力,东盟若不进行改革将无力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新兴国家与世界秩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各国专家高度评价新兴国家为建设更合理的国际秩序所做出的努力,认为它们是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变革的新生力量,尽管其塑造国际制度的努力仍面临诸多挑战。参会人员集思广益,对于新兴国家如何参与塑造更加民主、合理、有效的国际秩序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构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深化了跨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国际关系研究所 《中国社科科学报》关于此次会议的报道见:http://news.cssn.cn/zx/bwyc/201509/t20150909_2163388.shtml
2015-09-252015年9月16日,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在沙河校区举办了“外交学院第二届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应邀出席今天研讨会的有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北京仲裁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的老师们。会议开幕式由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王胜乾老师主持。 会议开幕式上,郑启荣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郑院长说,各位领导、专家来沙河校区参加本次研讨会是对我院国际法教学的大力支持,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郑院长向大家介绍了我院刚刚举行的六十周年校庆盛况,以及六十年来外交学院在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别强调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郑院长特别倡议兄弟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增强交流,希望各位专家传授好的经验,同时也希望国际法系的老师们充分利用今天的机会,虚心请教,通过交流、学习,把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并预祝今天的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的讨论共分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讨论主题是——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本阶段讨论由国际法系副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张爱宁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江国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霍政欣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红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姚琦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胡俊宏副教授等都针对本校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所取得的经验向大家进行了介绍,并就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交流。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新丽教授对本阶段的讨论进行了评议。她认为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是学生、授课老师、教务处之间的协调,是英语与法律之间的平衡,并提出倡议由各兄弟院校轮流举办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第二阶段讨论的主题是——法学教育的实务挑战与域外经验。本阶段讨论由国际法系孙积禄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焕芳教授就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进行了主题发言,并介绍了“人大做法”;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在站博士后邓江源博士对“裁判思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应当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乔慧娟教授介绍了本校的办学模式;北京仲裁委员会章杰超老师则从仲裁的角度分析了涉外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用教授介绍了本校的海外引智计划,并介绍了与最高人民法院外事局的合作,最后建议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李文静教授以意大利的法律教育为视角,从学制、实务和理论的把握以及语言的优势等多个方面与中国的法律教育进行了比较;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李红勃教授结合其在哈佛大学访问的经历,介绍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国内高校应当与时俱进、突出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加强海外交流,更好地进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最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本次研讨会在总结各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她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外交学院在建设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支撑和服务体系的情况,以及创办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的做法。
2015-09-25国际关系理论家、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于9月14-15日来院参加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受聘为荣誉教授。在访问期间,基欧汉教授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与我院师生和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除参加9月14日上午学院举办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与未来”论坛之外,基欧汉教授还参加了三项其他学术活动。 9月14日下午,基欧汉教授在国际交流中心1103作题为“竞争性多边主义与中国崛起”的学术报告,国关所卢静所长主持报告会。基欧汉教授从他对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的看法出发,分析了当前世界政治中竞争性多边主义的现象。他强调合作源自纷争,而不是和谐。合作源于共同利益,制度通过两种方式促进国际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和提供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建立了一个基于制度的世界秩序,其特征是“一个问题领域,一个单一的制度”。但是现在世界政治出现了“竞争性多边主义”的现象,也就是国家、国际组织或者非国家行为体正在利用新建的多边主义制度挑战现存多边主义规则。如果国家或者其他行为体对现存的多边主义制度不满意,他们会选择建立新的制度,作为原来制度的替代性选择。竞争性多边主义有两种主要形式:机制转移和竞争的机制创建。他认为这是理解当前世界政治,尤其是国际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提问环节,基欧汉教授回答了相关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世界政治的理解。 9月15日上午,基欧汉教授参加“气候变化:治理与政策”研讨会,与来自北大、社科院美国所、城市与发展中心、环保部研究中心、北外以及我院的学者共同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基欧汉教授强调气候变化不仅是生态挑战,更是重要的政治和制度挑战。但是目前政治学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非常不够。他认为气候变化涉及到五个不同的问题,每个问题所关涉的政治过程和制度使命也不相同。这五个不同的问题包括减缓、适应、新技术、光照辐射控制以及降低反对减缓阻力等。减缓和减小对减缓的阻力涉及到分配性利益的调整,而适应、新技术和光照辐射控制是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方式。他认为政治学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有四项主要任务:如何避免最小阻力的应对策略选择;创造性的思考如何重新界定气候变化问题,使之具有政治可行性;气候变化的比较政治研究;以及研究情绪,包括恐惧,在人类应对自然挑战中的作用。其他参会者也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从全球、国家和国内政治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9月15日下午,基欧汉教授参加青年学者对话会,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央党校、政法大学、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及我院部分青年学者对话。基欧汉教授谈了自己对治学、学生培养、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的看法。与会学者介绍了各自研究,并与基欧汉教授展开讨论。
2015-09-232015年9月21日(星期一)下午3点,由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组织带领的缅甸青年代表团一行33人来到我院沙河校区参观并与我院学生代表座谈交流。该代表团是全国青联为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推动中缅两国青年加强了解与友谊的指示所邀请,约100人于9月21日至25日访华。此次来我院访问的第1分团主要包括缅甸青年外交官、缅政府工作人员及缅高校学生。 代表团在院团委李哲、徐婧琪老师及数位学生代表的带领下,参观了我院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礼堂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参观途中,我院学生代表还向代表团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校史、校训等。代表团成员也询问我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状况。 校园参观结束后,代表团前往咖啡厅与我院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学生代表在交流中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表现形式向缅甸代表团介绍了我院的发展历程及我院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座谈的最后,缅甸代表团团长也对我院老师及学生的热情招待及精彩讲解表示感谢,提出希望中缅青年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此次缅甸青年代表团与我院学生的交流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加深了我院学生和缅甸代表的相互了解,也加深了中缅青年的友谊。 缅甸代表团与我院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院团委 2015年9月22日
2015-09-22受全国工商联联络部委托,国际交流中心于2015年9月7日至9日成功举办“外事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班”。该班是我院与全国工商联的首次合作,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获得了主办方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该班层次较高,培训班学员共96人,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副厅局级)、联络部处长(正、副处级),以及全国工商联直属20余个商会的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七一先生出席开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培训班带队领导是全国工商联联络部部长马君女士。 本培训班共安排了4次专题讲座、一次分组讨论。以原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为学员讲授了“一带一路”、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企业走出去、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本期培训班时间紧、层次高、人数多,国际交流中心克服人员少,老校区办学条件陈旧等不利因素,努力从课程安排、到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得到了主办方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与此前的大多数培训班不同,该培训班学员全部来自工商联系统,从事工商业管理工作,这为学院的整体培训工作带来一个新思路。下一步,除了原有的内地及港澳公务员的外交外事培训之外,国际交流中心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努力开拓针对工商界、企业界的培训课程,进一步发挥了学院的资源优势,提升学院知名度。
2015-09-212015年8月30日至31日,第二届中日韩人文交流论坛暨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启动仪式在中国长春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外交学院、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共同主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作为支持方,并由日本国际关系论坛、韩国国立外交院、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和《环球时报》等单位协办,是中日韩三国人文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中日韩三国官产学媒各界150余名嘉宾和代表。在论坛开幕式上,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刚占标、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岩谷滋雄分别致欢迎辞。原外交部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日本前参议长江田五月、韩国前外长孔鲁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原外交部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发表主旨演讲 秦亚青院长致欢迎辞 随后,中国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议长石垣泰司和韩国国立外交院院长尹德敏共同启动了"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etwork of Trilateral Cooperation Think-tanks)。该网络是由中国政府倡议、经由中日韩三国外长会正式通过后成立的。中国外交学院、日本国际关系论坛和韩国国立外交院已分别被三国政府指定为智库网络的国家协调单位。作为三国智库交流的重要机制化平台,"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将致力于加强三国智库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研究三国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优先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中日韩合作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日韩思想库网络"正式启动 本次会议以"中日韩合作与东亚未来"为主题,围绕"加强三国政治互信,构建东亚持久和平"、"促进三国媒体合作,传播东亚合作之声"、"深化三国人文交流,培育东亚共同体意识"三个议题,就共同探索增进三国政治互信,促进人文交流和媒体合作,推进三国智库合作的新途径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人文交流不但是促进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三国应大力加强民间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夯实三国合作的民间基础。 研讨会分议题讨论 论坛闭幕式由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主持,特邀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大使发表主旨演讲。吴大使就三国合作以及东亚区域合作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吴建民大使发表演讲 本届人文交流论坛正值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举办期间,是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区域国家共同参与并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博览会既是国家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多领域平台,也是吉林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吉林省通过博览会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总体外交,尤其是中日韩合作。今年博览会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举办中日韩人文交流论坛、中日韩地方政府合作会议暨经贸项目对接会、2015·中日韩杰出经济人交流论坛、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会等活动,构建起涵盖政府、经贸、人文和学界等层面的中日韩合作板块。其中人文交流论坛既是中日韩板块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本届博览会人文交流类的代表性活动。
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