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21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第五次国家协调员会议暨第五届年度研讨会在新加坡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我院亚洲研究所(“NACT中国”)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NACT新加坡”)共同主办。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率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国家协调员会议对2018年NACT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19年工作主题、工作组研究计划及“NACT泰国”出任东盟方轮值主席等各项事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会议决定将“推进伙伴关系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作为明年主题,并拟围绕“区域互联互通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召开三次工作组会议,分别由“NACT马来西亚”、“NACT越南”和“NACT新加坡”认领。会议还就如何加强一、二轨协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届NACT年度研讨会的主题为“智慧城市发展与创新解决方案”。新加坡外交部副常秘Peter Tan先生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部门、学界及东盟秘书处等各界四十余位代表与会。会议紧扣“中国—东盟创新年”主题,就中国与东盟如何通过加强技术合作改善民生,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加强协作的途径展开研讨。各国专家分享了自身经验,提出了诸多有前瞻性的合作建议。 NACT由中国政府倡议成立,2014年正式启动,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重要的第二轨道外交机制。本年度,NACT为配合一轨外交工作,分别于北京和新加坡召开“推进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特别工作组会”和“电子商务合作工作组会”。工作组报告递交至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并受到会议主席声明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进展报告》的认可。这也是NACT成立五年来,工作成果首次获得领导人会议的肯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NACT作为中国—东盟关系中的智力支点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9-01-082018年11月29-30日,“东盟地区论坛(ARF)预防性外交:新理念与新路径”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莱、美国三国政府联合主办,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美国、东盟国家等16个ARF成员的80余位官方和学界代表与会。 会议“高层视点”环节邀请了东盟和平与和解研究院执行院长Rezlan Ishar Jenie大使、原联合国秘书长驻东帝汶特别代表长谷川祐弘教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在接下来五个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预防性外交的新观点和新概念”、“预防性外交的挑战和方向”、“预防性外交在全球和区域应用的新方式”、“神经系统科学与预防性外交的交汇”、“探索妇女、青年和智库在预防性外交中的作用”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坦诚的讨论,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真知灼见。 本次研讨会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全球经验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外交艺术相结合,开拓了ARF成员在创造性开展预防性外交方面的视野和思路,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快本地区预防性外交发展贡献了智慧。 东盟地区论坛于1994年成立,共有27个成员,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多边安全对话平台。ARF进程分为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式三个阶段。目前,ARF正迈向预防性外交阶段。本次研讨会已是我院继2014年10月举办“ARF预防性外交培训班”,2016年11月举办“ARF非传统安全领域预防性外交研讨会”后承办的第三次相关会议。
2019-01-082018年12月6-8日,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系列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成功举办。12月6日,由外交学院、日本国际关系论坛、韩国国立外交院、中日韩三边合作秘书处共同主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支持的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etwork of Trilateral Cooperation Think-Tanks, NTCT)国家协调员会议暨2018年年会成功举办。 在上午举行的年会上,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公使衔参赞房新文、外交学院原副院长江瑞平、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日本国际关系论坛副理事长渡边兰、韩国国立外交院外交安保研究院院长金仁澈、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山本恭司、韩梅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教授做主旨发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以及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代表围绕“新形势下的中日韩安全合作”、“中日韩第四方市场合作”、“三国合作秘书处在中日韩合作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下午的国家协调员会议上,三国四方代表向大会报告了2019年工作计划,重点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NTCT的工作组机制,强化与一轨机制的联动,充分发挥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在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建设中的作用等。12月7日,由外交学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联席会议暨“新形势下的东亚区域合作”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分别就东亚区域合作和中日关系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25家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成员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房新文公使衔参赞在发中指出,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国内各中心、基地是周边外交的贡献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周边关系的新形势下,中国将不断推动各框架下合作,并对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网络提供更多的支持。 随后,参会学者围绕东亚合作、中国—东盟关系、中日关系、中日韩合作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研讨会结束后,国内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代表还进行了工作交流,回顾总结了2018年工作情况,并对2019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12月8日,“第五届中日韩合作对话会”在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中日韩对话会由外交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韩国东亚财团主办,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举办。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围绕“新环境下的中日韩合作”展开对话和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提速的基础已经具备。在当前形势下,中日韩更应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做法。中日韩三国在产业发展领域合作范围广阔,可携手在老龄化、全民健康、新能源、新交通、绿色城市等领域加强合作。 此次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库库网络系列会议在海南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学术与政策交流的平台,增进了专家学者间的理解,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受到一轨的积极评价。我院作为此次系列会议的主办单位,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亚洲区域合作领域的影响力,为下一步深化国内外智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亚洲区域思想库网络是“10+3”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10+1”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和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TCT)三大地区思想库网络的统称。上述三大思想库网络均由中方倡导,先后于2004年、2013年、2015年成立,旨在通过机制化的智库合作,为地区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是外交部指定的上述三大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多年来,积极统筹国内外智库资源,为地区合作建言献策,服务中国大外交,受到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充分肯定。主持和参与的年度联合研究及政策建议报告受到“10+3”、“10+1领导人会议的高度重视,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关报道链接:央广网:http://www.cnr.cn/hn/jrhn/20181208/t20181208_524443910.shtml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special/2018/cjk/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http://www.cird.org.cn/WeAreCird/cirdnews/201812/t20181207_276513.htmhttp://www.cird.org.cn/WeAreCird/cirdnews/201812/t20181207_276514.htmhttp://www.cird.org.cn/WeAreCird/cirdnews/201812/t20181208_276516.htm
2019-01-07为反映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统一部署,现将《外交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予以发布。附件:外交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2019-01-03演职人员与院领导合影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12月19日14时,外交学院2019新年文艺演出在我院沙河校区礼堂隆重举行。本次文艺演出由院工会、院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得到了院内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震撼的舞美、精彩的节目、轻松的互动使现场七百余外院人共同沉浸在和谐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共同迎接新年的来到。 秦亚青院长致新年贺辞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下午两点,伴随着大屏幕上老师同学们的新年祝福,本次文艺演出拉开序幕。随后,我院秦亚青院长上台致新年贺辞,肯定了过去一年中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2019年学院工作的方向。同时,秦院长也向我院全体教职员工及广大同学送上了诚挚祝福。 教职工大合唱 图/《外交人》报社 张昕然 本次文艺演出由中英双语主持,突出显示了我院学科特色。作为首个亮相的节目,由院领导领衔的教职工大合唱《走进新时代》、《团结就是力量》唱出了我院全体教职员工在迎接新年之际的喜悦与期待,也唱出了外院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继续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坚定决心。 朗诵《岁月如歌四十年》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朗诵《实践者的眼睛》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夏尧音 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表演的诗朗诵《岁月如歌四十年》,带领现场观众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感受了四十年间中国人民与时俱进、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变化;活跃在我院各个志愿实践平台的同学们通过《实践者的眼睛》讲述了外院学子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社会,满怀理想投身祖国外交主场的青春志向。 藏族舞 《心声》 图/《外交人》报社 赵一泽 街舞《Kiss the Sky》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古典舞《书简》 图/《外交人》报社 赵一泽 啦啦操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小品《外院访谈》 图/《外交人》报社 张昕然 配音《闲话外院》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李佳音 互动《欢乐传递》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李佳音 演出中,校艺术团舞蹈队及街舞社、搴芳汉服社、外交系啦啦操队分别为观众们带来不同风格的舞蹈,使在场老师同学领略了藏族舞的纯美、现代舞的激情、古典舞的优雅、啦啦操的热烈;小品《外院访谈》和配音秀《闲话外院》密集的“包袱”使礼堂内笑声不断;互动游戏《欢乐传递》吸引了在场老师同学们上台“施展拳脚”,使他们在自己享受乐趣的同时也为场下观众带去了欢乐。 乐队歌曲《真的爱你》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歌舞《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李佳音 合唱《明天会更好》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液体音乐社重新演绎的《真的爱你》勾起了外院“游子”们对母亲的思念;学工队伍老师们的《陪你度过漫长岁月》表达了我院老师对同学们“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后勤外协单位演唱的《明天会更好》展现了他们对学院全体师生的美好祝愿。 器乐合奏《炎黄组曲》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夏尧音 杯子歌《稻香》 图/《外交青年》杂志社 李佳音 合唱《雪花的快乐》 图/《外交人》报社 张昕然 器乐合奏《炎黄组曲》用中西乐器共同描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创意歌曲《稻香》用杯子敲打出清脆明快节奏;合唱《雪花的快乐》让大家对新一年的瑞雪充满希冀。 外交学院2019新年文艺演出圆满落幕 图/《外交人》报社 许晟堃 最后,在《中国梦》悠扬的歌声中,外交学院2019新年文艺演出圆满落下帷幕。温暖振奋的歌声使现场的外院师生对即将到来的2019年充满期待与渴望。相信在新的一年中,外院人将以崭新的面貌、蓬勃的朝气继续团结向上,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出新时代下外院更绚丽的新篇章!
2019-01-022018年11月13日至2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我院国际法系2015级吴弘毅、杜鑫时两名同学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青年观察员参加本次大会。本次大会共设置二十多项议程,分为两个工作组同时进行,讨论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恢复、合成生物学、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和全球多边惠宜分享机制等话题。与此同时会场内同时或者在大会间歇时进行一系列论坛、平行会议和边会并提供宣传点供各国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宣传使用。两位同学既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青年观察员,也是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Global Youth Diversity Network,后简称GYBN)成员。 两位同学全程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与GYBN的日常观察活动,此外,吴弘毅同学还负责跟随GYBN进行会场内相关青年团体的宣传与观察活动,杜鑫时同学则负责跟随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观察大会全会、工作组会议以及联络组会议讨论进程。在本次会议中,两位同学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深入学习了国际会议中会议文本的形成过程,开拓了国际视野,并且作为仅有的参会中国大学生,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青年发声,展现出新时代新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精神风貌,获得良好的效果。撰文、供图:杜鑫时、吴弘毅
2018-12-272018年下半年是各类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事比较集中的时间。近期,英语系教师指导下的各系优秀选手在一系列比赛中代表外交学院参赛,连连获奖,屡创佳绩。11月10日,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本科一年级学生曾恺来参加了第十届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荣获亚军。12月8日,英语系一年级学生刘晓晓参加了第24届“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赛区复赛,荣获亚军,顺利晋级2019年全国总决赛。11月3日,英语系本科二年级学生丁青筠参加了2018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北京赛区复赛,荣获三等奖。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是久负盛名的高水平英语演讲赛事。我院学生在所有比赛中均有所斩获,表现了外交学院学子在演讲方面的扎实功底和优秀传承。在此,祝贺获奖同学们!感谢英语系英语创新实践训练中心演讲团队的各位指导教师!同时向为演讲团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教师及学院相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2018-12-272018年12月9日至15日,应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邀请,英语系选派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唐杰、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程斯露和杨婷赴瑞士日内瓦进行为期一周的同声传译观摩和哑箱训练实习,并与口译处全职译员进行深入交流。此次活动由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联合国签约译员秦肖斌先生随队指导。我系学生圆满完成了口译实习活动并获得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颁发的翻译实习证明。实习期间,我系学生观摩了万国宫的被动安全工作组会议、联合国难民署自愿认捐声明会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70周年庆祝活动“180秒我的人权故事”颁奖活动,并在哑箱按照现场抽签顺序真实模拟会议同传。在会议结束之后,秦肖斌老师从翻译的整体风格到漏译错译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个性化的点评。模拟实战之外,三位同学还接受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会议管理部口译司前任司长李正仁、口译处中文科科长竺小华、资深译员黄迅余、专职笔译员祁琳等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就口译训练、同传实战、职业发展规划和机器翻译等热门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参加此次实习,三位同学对自身翻译水平和联合国的同声传译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受益匪浅。他们认识到,不仅要进一步提升英语基础和翻译技巧,而且也要熟悉联合国会议的语言体系、不同会议主题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国家代表的口音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联合国做口译要有认真踏实、镇定自若的职业素养。此次实习机会让同学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与专业译员的差距,为日后的翻译学习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争取早日成为高端外交外事翻译人才。 (英语系MTI研究生 杨婷 供稿)
2018-12-27近期,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座谈会在京召开,我校获评“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就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国际经济学院刘迪一同学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发言。峰会筹备以来,我校共选派74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细致周到的志愿服务态度赢得了主办方和中外嘉宾的广泛称赞。
2018-12-21近期,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座谈会在京召开,我校获评"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就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国际经济学院刘迪一同学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发言。 峰会筹备以来,我校共选派74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细致周到的志愿服务态度赢得了主办方和中外嘉宾的广泛称赞。
2018-12-21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外交学院英语系协办的第四届"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于2018年12月9日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英语系主任石毅教授、联合国赴华培训项目负责人、原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博士、中译出版社社长张高里先生、"青少年留学"对话哈佛研究生院讲师罗森博格先生以及"青少年与公益"对话亚洲教育论坛副秘书长、资深公益人陆波先生等作为嘉宾裁判出席总决赛。 在总决赛开幕式上,孙吉胜副院长代表外交学院致开幕词。她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在促进青少年口译能力培养以及为国家高级口译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孙副院长也表示,热烈欢迎有志于从事外交事业的选手报考外交学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与桥梁。 "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针对12—18岁中英双语的优秀初高中学生设立。大赛通过源语复述、主旨口译、英译汉、汉译英及对话口译五种形式,全方位考核参赛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词汇应用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自2015年首届比赛以来,大赛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名学生参赛。大赛以其权威性及专业性,在过去四届比赛中受到了业界及高校高度关注。 进入决赛的六位选手在赛场上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经过嘉宾评委投票,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李怡辰,来自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的钟子嘉,以及来自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的王从文分别获得了本届大赛的冠、亚、季军。 "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不但是全国青少年共享的校园文化盛宴,是中学学子之间交流思想、深化友谊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青少年口译能力培养的开拓先锋,为国家高级口译后备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外交学院英语系作为此次大赛的协办单位,不但助力大赛的顺利举办,而且进一步挖掘了青少年英语翻译人才,促进了优秀中学生对我系高端外交外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外交事业的兴趣与志向。
2018-12-20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外交学院英语系协办的第四届“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于2018年12月9日在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主楼419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英语系主任石毅教授、联合国赴华培训项目负责人、原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博士、中译出版社社长张高里先生、“青少年留学”对话哈佛研究生院讲师罗森博格先生以及“青少年与公益”对话亚洲教育论坛副秘书长、资深公益人陆波先生等作为嘉宾裁判出席总决赛。在总决赛开幕式上,孙吉胜副院长代表外交学院致开幕词。她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在促进青少年口译能力培养以及为国家高级口译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孙副院长也表示,热烈欢迎有志于从事外交事业的选手报考外交学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与桥梁。 “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针对12—18岁中英双语的优秀初高中学生设立。大赛通过源语复述、主旨口译、英译汉、汉译英及对话口译五种形式,全方位考核参赛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词汇应用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自2015年首届比赛以来,大赛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名学生参赛。大赛以其权威性及专业性,在过去四届比赛中受到了业界及高校高度关注。进入决赛的六位选手在赛场上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经过嘉宾评委投票,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李怡辰,来自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的钟子嘉,以及来自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的王从文分别获得了本届大赛的冠、亚、季军。“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不但是全国青少年共享的校园文化盛宴,是中学学子之间交流思想、深化友谊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青少年口译能力培养的开拓先锋,为国家高级口译后备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外交学院英语系作为此次大赛的协办单位,不但助力大赛的顺利举办,而且进一步挖掘了青少年英语翻译人才,促进了优秀中学生对我系高端外交外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外交事业的兴趣与志向。
2018-12-20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应印度青年事务与体育部邀请,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了中国青年代表团前往印度,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英语系选派本科学生李惠海、胡雨彤同学随团出访,与印度青年进行深入交流。 中印两国青年交流自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近4000名青年进行互访。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约200人,分别访问了印度首都新德里,西部商业中心孟买以及文化名城加尔各答。在出访首日,代表团拜会了我国驻印度大使馆,参加中印青年联欢活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罗照辉大使表示,当前中印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良好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为青年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机遇。今天,中印青年们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站在前人肩膀上,推动中印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印期间,代表团考察了印度国家戏剧学院、印度理工科技大学,参观了印度国家博物馆、科学城、创新项目孵化器等,并深入社区和农村,与印度各界青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中印青年尤其是在青年教育、青年创业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英语系学生在印度多看多思多想,互学互鉴,充分考察了印度国情,感受了印度文化,传递了友好情谊,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印友好关系的民间使者。
2018-12-11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应印度青年事务与体育部邀请,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了中国青年代表团前往印度,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英语系选派本科学生李惠海、胡雨彤同学随团出访,与印度青年进行深入交流。中印两国青年交流自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近4000名青年进行互访。此次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约200人,分别访问了印度首都新德里,西部商业中心孟买以及文化名城加尔各答。在出访首日,代表团拜会了我国驻印度大使馆,参加中印青年联欢活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罗照辉大使表示,当前中印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良好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为青年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机遇。今天,中印青年们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站在前人肩膀上,推动中印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印期间,代表团考察了印度国家戏剧学院、印度理工科技大学,参观了印度国家博物馆、科学城、创新项目孵化器等,并深入社区和农村,与印度各界青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中印青年尤其是在青年教育、青年创业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英语系学生在印度多看多思多想,互学互鉴,充分考察了印度国情,感受了印度文化,传递了友好情谊,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印友好关系的民间使者。 (英语系2016212班 胡雨彤 供稿)
2018-12-11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合影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2018年12月2日,由外交学院主办,外交部礼宾司、外交部团委等单位支持,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外交学院校学生会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在外交学院圆满落幕。本届大赛以“仪礼为棹,风雨同舟”为主题,以涉外礼仪为比赛内容,运用演讲、答题、情景模拟等形式,辅以主题讲座、青年交流活动,鼓励青年学子弘扬中国外交宗旨,传播公众外交理念,关注当今国际局势,彰显民族礼仪风尚。决赛现场,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驻旧金山第12任总领事罗林泉,前外交学院副院长、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驻芬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张直鑑,前外交部礼宾司参赞、驻塔吉克斯坦使馆参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顾问马保奉,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夏莉萍,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等多名资深外交官及外交外事领域学者专家到场担任评委。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代表主办方领导出席。各参赛高校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外交学院代表队荣获一等奖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本次大赛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36所高校经过校内选拔或推荐组队参赛。经预、复赛后,表现优异的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外交学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获得二等奖,四川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三等奖。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致辞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比赛开始前,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及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分别为大赛致辞。董杰书记表达了对所有支持、参与大赛领导及选手的衷心感谢,鼓励同学们怀揣和谐天下之愿、树立极目乾坤之志、拥有砥砺学问之心,未来成为祖国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彰显出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致辞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沈思维书记指出礼宾工作在对外交往中至关重要,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正是为有志于祖国外交外事工作的同学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同时激励新时代青年们与祖国同行,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行,增长才干本领;与世界同行,拓展国际视野。“共济风雨——情景模拟”环节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全国总决赛设“博学立身——客观题”、“燮和天下——模拟谈判”、“共济风雨——情景模拟”三个环节。比赛题目涉及外交外事礼仪规则、各国风俗、宗教习俗等。客观题考察选手的理论知识储备;模拟谈判考察选手对当前时事的关注以及对礼仪知识的运用;模拟情景将实际外交外事场合中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再现,考察选手是否真正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比赛过程中,各参赛队伍表现出色,评委们针对相关环节进行了点评。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是由外交学院搭建的推动当代大学生外交政策教育具体化平台,自2002年创办以来,在外交部礼宾司、外交部团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大赛以高度专业的评委阵容见长,邀请驻外大使、资深外交官、礼仪界明星老师作为嘉宾评委参与活动。如今已经成为荟萃百名精英、招徕千里名校的品牌活动,同时也成为同类比赛中级别最高、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精品赛事,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2018-12-07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合影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 2018年12月2日,由外交学院主办,外交部礼宾司、外交部团委等单位支持,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外交学院校学生会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在外交学院圆满落幕。本届大赛以"仪礼为棹,风雨同舟"为主题,以涉外礼仪为比赛内容,运用演讲、答题、情景模拟等形式,辅以主题讲座、青年交流活动,鼓励青年学子弘扬中国外交宗旨,传播公众外交理念,关注当今国际局势,彰显民族礼仪风尚。 决赛现场,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驻旧金山第12任总领事罗林泉,前外交学院副院长、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驻芬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张直鑑,前外交部礼宾司参赞、驻塔吉克斯坦使馆参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顾问马保奉,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夏莉萍,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等多名资深外交官及外交外事领域学者专家到场担任评委。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代表主办方领导出席。 各参赛高校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 外交学院代表队荣获一等奖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 本次大赛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36所高校经过校内选拔或推荐组队参赛。经预、复赛后,表现优异的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外交学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获得二等奖,四川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三等奖。 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致辞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 比赛开始前,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及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分别为大赛致辞。董杰书记表达了对所有支持、参与大赛领导及选手的衷心感谢,鼓励同学们怀揣和谐天下之愿、树立极目乾坤之志、拥有砥砺学问之心,未来成为祖国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彰显出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致辞 摄影/《外交人》报社 王婷轩 沈思维书记指出礼宾工作在对外交往中至关重要,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正是为有志于祖国外交外事工作的同学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同时激励新时代青年们与祖国同行,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行,增长才干本领;与世界同行,拓展国际视野。 "共济风雨——情景模拟"环节 摄影/《外交人》报社 吕厚辰 全国总决赛设"博学立身——客观题"、"燮和天下——模拟谈判"、"共济风雨——情景模拟"三个环节。比赛题目涉及外交外事礼仪规则、各国风俗、宗教习俗等。客观题考察选手的理论知识储备;模拟谈判考察选手对当前时事的关注以及对礼仪知识的运用;模拟情景将实际外交外事场合中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再现,考察选手是否真正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比赛过程中,各参赛队伍表现出色,评委们针对相关环节进行了点评。 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是由外交学院搭建的推动当代大学生外交政策教育具体化平台,自2002年创办以来,在外交部礼宾司、外交部团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大赛以高度专业的评委阵容见长,邀请驻外大使、资深外交官、礼仪界明星老师作为嘉宾评委参与活动。如今已经成为荟萃百名精英、招徕千里名校的品牌活动,同时也成为同类比赛中级别最高、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精品赛事,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2018-12-072018年11月30日,由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主办的第五届“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学教育”研讨会在我院展览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鼎鉴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京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我院国际法系师生三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挑战与创新”,由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主持。许老师首先代表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研讨会分为两大议题。主题一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挑战与反思”,由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谢安平教授主持。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红柳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祁欢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煜兴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柴荣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于鹏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阎天助理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罗楚湘教授先后做了发言,分享了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困惑以及对于目前法治人才教育模式的建议。主题二为“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展望”,由国际法系党总支书记李淑媛老师主持。最高法院民三庭原副庭长金克胜、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魏增产副教授、南开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朱京安教授、北京市鼎鉴律师事务所主任曲海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万磊、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管元梓先后做了发言,各法律实务部门同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对法治人才的期望。最后,国际法系副主任张华副教授就会议主题进行总结,并对我系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向与会人员再次表示感谢。通过此次研讨会,我系加强了与各大法学院及实务部门的交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有利于促进我系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国际法系
2018-12-05为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月6日至12日,校团委组织我院23名学生干部骨干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暑期实践活动,追忆红色历程,弘扬爱国精神。 昔日峥嵘井冈,今日红色讲堂到达井冈山的第一天,同学们参加了主题为“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的“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和井冈山精神专题讲座。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钟国华处长带领大家回顾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历史,并对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创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进行详实而形象的阐述。同学们体验“三湾改编”情境教学 8日,革命后代赵进军女士和金星女士为全体学员讲述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作为红军后代,他们无不传承着祖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毅勇敢的优秀品格。外交系大二张鼎文同学在讲坛后感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重拾革命信仰与精神。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点亮我们的人生。” “革命后代讲家风”情境教学重走革命圣地,感悟井冈精神 怀着对革命先辈和红军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同学们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大井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旧址、茅坪八角楼、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圣地参观,进行了“祭奠井冈英烈”、“雷打石宣纪”、“重温入党誓词”等情景教学。 祭奠革命英烈,重温入党誓言同学们重走挑粮小道,感受当年红军战士挑粮的艰辛历程;体验红军战场救护、抢滩登陆,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和革命胜利的不易;与农户配合做一顿红军餐,感受红军与当地人民之间的鱼水情。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共产党人在井冈山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体会了井冈山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内涵。国际经济学院大二方伦洲同学说:“只有身临其境地了解那段血与火的红色岁月,才能深刻到革命胜利的成果来之不易,重温那段红色记忆,自己的灵魂仿佛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烙印下红色的基因,伴随我们一生。”同学们重走挑粮小道 怀揣理想信仰,奋进时代征程在为期七天的培训中,我校学生坚定了新时代青年的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英语系大二张子涵同学在培训结束后表示:“井冈山学习活动让我们每个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生活,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将会用实际行动响应革命前辈传承的红色基因,以红军精神鞭策自己,并影响更多的人。”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井冈山精神产生于革命斗争时期,它形成于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的努力之中,完善于中国革命的不断推进和取得胜利之中,发展于在新时代的创新和传播之中。新时代青年,不止诗和远方,更有梦和家国。青年学生应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为内涵的伟大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和伟大征程之中,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辉。
2018-11-23欢迎有意申请国外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同学参加! 讲座时间:2018年11月23日 18:30 讲座地点:外交学院沙河校区
2018-11-212018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 部分非洲法语国家学者应我院非洲研究中心邀请成功访华。此项目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后续行动之一,旨在增强版“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框架下邀请非洲法语国家有影响力的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访问,开展学术交流。中非双方学者通过讲座、座谈、研讨、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北京峰会成果展开讨论交流,进一步加强非洲学者对中国的了解,增进理解,促进中非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为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来自喀麦隆、多哥、突尼斯、马里、中非、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贝宁、加蓬、几内亚等11个法语非洲国家高校、研究机构、智库的18名学者与专家参加了此次访华团。学者在京期间,原外交部大使刘志明、外交部非洲司论坛办主任周平参赞、我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李旦教授等为非洲学者举行专题讲座。访华非洲学者与来自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外交学院的中方专家共同举办了以《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非洲学者还访问了江苏与安徽,与盐城师范学院、南京大学以及安徽大学的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旁听了全国高校法语演讲比赛,考察了农村扶贫项目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这次访问,非洲学者普遍反应收获很大,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中国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增强了为中非合作贡献力量的决心与信心。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