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国际法系李璐怡同学撰写的论文《区域性人权条约的域外适用——以〈欧洲人权公约〉为例》(指导老师:张爱宁教授)在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此向李璐怡同学表示祝贺! 教务处 2014年4月23日
2014-04-23本报北京4月11日电(记者雷宇)最新一项针对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调查显示,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五成学生最想留学美国,"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排在首位的理由。 这项"高中生出国留学跟踪调查"由新浪教育频道、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麦可思共同推出,调查为期半年,通过跟踪调查,了解高中生留学意向及现状,收回独立IP地址的高中生有效答卷共2946份。 调查显示,从2010年9月19日到2011年3月11日,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38%)。另外,理由为"逃离国内升学压力"的比例为19%,且多存在于计划出国读高中的以及成绩在班级排名较低的高中生群体。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最想留学美国的比例最高(50%),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好,国内对其学历认同度高"(86%);其后是加拿大(16%)、澳大利亚和英国(均为10%),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好,国内对其学历认同度高"以及"工作和移民容易"。
2014-04-223月25日,由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日韩合作媒体交流会”在钓鱼台大酒店举行。来自外交部亚洲司、中韩合作秘书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传媒大学、SK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外交学院的20余名官员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日、韩三国14家媒体的新闻记者参会。与会代表就中日韩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中日韩三国媒体的责任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三国媒体合作,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展开深入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教授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岩谷滋雄作总结发言,会议由亚洲研究所所长魏玲主持。 秦亚青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媒体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无可置疑。媒体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承载着社会化和教育功能;媒体还能反映和引导公众舆论,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近年来,中日、日韩之间的历史、海洋疆界和岛屿主权纠纷等问题有所升温;中日、日韩政治关系不稳,政治互信不足,阻碍三国合作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召开三国媒体交流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越是在三国关系的艰难时刻,媒体的作用就越加突出,希望在今后能同三国媒体朋友们加强合作,为进一步深化三国合作贡献力量。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贾宇副所长、SK中国副总裁刘智平、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周国梅副主任分别就三国在海洋开发与保护、能源合作、环保领域的合作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随后三国媒体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回答了中日韩三国记者的提问,并就中日韩大气污染防治、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文化与教育合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岩谷滋雄秘书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三国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民间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受政治关系的影响,对于化解国家间矛盾、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希望三国媒体、学者能共同努力,为促进三国关系的改善贡献智慧。 秦亚青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上专家学者与媒体人士之间的交流是充分和坦率的,可用“合作”、“责任”、“交流”三词总结今天的会议。第一是合作。三国之间存在问题,但合作空间更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跨国威胁的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安全等高政治领域的合作。第二是责任。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都承担着推动三国关系改善的重任,推动合作与和平是各方的共同使命。第三是交流。民间交往不仅是官方的补充,更是从根本上促进国民之间的关系。今天的交流会就是旨在搭建中日韩交流的平台。希望三国专家、学者和媒体继续为促进东北亚和平、进步与繁荣而努力。 此次媒体交流会是亚洲研究所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与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合作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媒体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为中日韩关系的改善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外交学院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官方认可的专门从事三国合作研究的机构,中心将通过开展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等活动,为三国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2014-04-10第十九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于2014年3月22日-2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经互联网选拔赛、校园选拔赛、地区选拔赛的层层选拔,来自全国18个赛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和泰国、韩国等国家的75名优秀选手参加了此次总决赛。 我院英语系张昱乾同学代表外交学院参赛。经过三天两轮紧张激烈的比赛,张昱乾同学发挥出色,荣获二等奖,为外交学院赢得了荣誉。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大学生演讲赛事。特此向张昱乾同学以及英语系指导及带队教师赫迎红副教授表示祝贺!向英语系演讲比赛训练团队的其他教师及大力支持本次活动的院领导和院内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英语系 2014年4月10日
2014-04-10两分钟谈判大赛宣传片 享受视觉与听觉盛宴 2014年3月30日下午,由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主办,外交学院时事研究会承办的第二届“橄榄树杯”全国高校外交谈判大赛决赛在我院沙河校区礼堂举行。副院长郑启荣出席了大赛。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李景贤、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郑曦原、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宋荣华担任大赛评委。前驻法大使蔡方柏、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国务院税则委员会咨询委员吴家煌、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沈允熬、外交部办公厅参赞唐银龙、原驻纽约商务参赞何伟文、原驻俄罗斯使馆一等秘书王佩蒂、外交部干部司培训中心主任余鹏、外交部团委书记李平一作为嘉宾出席了大会。 决赛开始前,郑启荣副院长代表外交学院致词。郑院长首先向参与本次大赛的评委嘉宾及各兄弟院校的参赛选手表示欢迎。他指出外交谈判大赛是我院继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赛事之后的又一具有我校特色,旨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公共外交知识、弘扬校园精神文明风尚的赛事,希望其能够成长为我院对外宣传的一大名片赛事。他祝愿选手们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随后外交部政策规划司郑曦原参赞为大赛致辞。郑参赞提出以“橄榄树杯”冠名本次谈判大赛非常符合外交谈判——以和平解决争端的主题。他希望选手们能够把握同曾奋战在外交工作一线的前辈们亲切交流的机会,在比赛中赛出风格,积攒经验,收获友谊。 进入正式比赛阶段,四支高校代表队分别代表四方利益集团,就预设背景展开谈判。过程中各高校代表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将外交官的机敏与风度挥洒地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气质与专业风范。在谈判结束时,到场的部分评委嘉宾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精彩点评,也对广大同学提出了殷切希望,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最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摘得桂冠,北京语言大学获得了亚军,北京大学及国际关系学院同获季军。 本届外交谈判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一方面极好地推广了公共外交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模拟外交谈判中来,不断增强学生外交外事能力素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我校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院校在外交外事领域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增进了校际友谊,为共同发展与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人民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网、网易新闻、凤凰网、新民网等网络媒体报道了本次大学生外交谈判大赛的比赛情况。 院团委 2014年4月3日
2014-04-04我院“地球一小时”活动成功举行 ——宿舍楼呈现“CFAU 60”灯光字幕墙 2014年3月29日晚,倡导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我院沙河校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外交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并由院团委艺术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巡星社共同参与完成。该活动通过号召减少对用电设备的使用,宣传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获得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 “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世界发出的一项倡议。它呼吁参与者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30至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激发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思考和保护地球的责任感。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此次活动做了周密的策划和安排,充分发动同学们参与到熄灯一小时的行动中来,同时邀请艺术团和北航北斗巡星社在广场上为同学们献上精彩的街舞、民乐表演和观星讲解。 除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和趣味十足的观星活动,本次“地球一小时”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宿舍楼“灯光字幕墙”。同学们通过精心设计和协商,借助控制宿舍灯光在女生公寓南面投映出了“CFAU 60”的图案并持续了十分钟,吸引了众多同学前往观看。该图案再度呼应了此次活动的主题,也与同学们对明年我院60周年校庆的期待不谋而合。 此次“地球一小时”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加强了校际交流,该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同学们宣传了节能环保理念,加深了同学们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我院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 院团委 2014年4月1日
2014-04-01国际法系举办“感悟法律外交”讲座 2014年3月19日下午14:00—16:00,中国法学会对外联络部谷昭民主任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212教室以“感悟法律外交”为主题做了精彩的讲座。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主持了讲座,我校国际法系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和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谷昭民主任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法学会以及法律外交,向我们展现了法律外交的广阔前景,并且期待我校国际法系的学生将来能投身于法律外交,为法律外交事业做出贡献。 谷昭民主任指出,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全球治理法制化趋势渐趋增强。而法律外交的产生,不仅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符合国家对世界未来格局和结构的基本判断,并且能够提升中国法学法律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塑造法治中国和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我国通过在国际上举办论坛,推行法律外交战略合作伙伴计划等方式发展法律外交,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及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但是,虽然我国的法律外交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处于发展阶段。由此,谷昭民主任表示,他希望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的学生能积极投身于法律外交事业,并且也表示,法律外交事业的发展,也能提供给国际法系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发展平台。 谷昭民主任对法律外交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他去过100多个国家,为我国法律外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谷昭民主任的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整个教室座无虚席,在场师生受益颇深。 国际法系 2014年3月21日
2014-03-30近日,外交学院团委模拟联合国协会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伦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London Inter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其中张昱乾同学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奖”。这是继2013年我院学生代表获奖之后,模联协会在国际模联活动中收获的又一奖项,也是这次大会中国学生获得的唯一奖项。 伦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也是此类活动中全球公认学术水平较高的。每年约有来自全球各地杰出高校的1500名精英学子参与其中。本次大会,模联协会派出了由刘楚然、李清子、张昱乾三名同学组成的代表团前往伦敦参加。他们分别在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国际原子能机构三个会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就委员会相关议题进行磋商。 通过此次活动,我院学生充分思考了国际热点问题,以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世界大事,将课堂上所学的语言和知识都真实地运用到了会议磋商中。另外,同学们也借助这个国际平台,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自由交流,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也为我院模联协会的建设和我院主办的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院团委 2014年3月28日
2014-03-282014年3月8日到9日,“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英文)”中国区选拔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我院代表队继去年之后再次荣获总分第一名,书状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国际法系三年级本科生钟宇翔同学获得最佳检察官辩手奖,二年级本科生洪梓琳同学获得最佳政府律师辩手奖。至此,我院已连续三年获得赴荷兰海牙参加国际赛的资格。 “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对国际刑事法院的了解和研究而举办的,目前有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和中文四种国际刑事法院官方语言的比赛。2012年和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已在北京分别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赛。为了提高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质量,与世界各国的英语参赛队同场竞技,经中国政法大学和国际刑事法院协商,决定从2014年起把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的用语由原来的中文改为英文,在国内比赛获得前三名的代表队将赴荷兰海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代表队一起用英文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 比赛共分三个角色: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和政府律师,分书面和口头两个环节,书状分数和口头辩论分数各占50%,口头环节每个角色各比赛一场,然后按照总分决定胜负。今年比赛的虚拟案例由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法中心主任、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著名国际刑法学者Michael P. Scharf 教授编写,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国际刑事法院是否可以仅仅依据国际人权组织的报告签发逮捕令;国家在反恐行动中致平民死伤的,能否以危害人类罪追究国家元首的刑事责任;前国家元首在国际刑事法院是否享有刑事豁免。 我院代表队由之前四次辅导过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经验丰富的国际法系高秀东教授担任指导老师,经过听力、口语、笔试、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等多个环节的考核,精心挑选出国际法系研究生徐冬妮和本科生钟宇翔、胡晓凡和洪梓琳四位同学作为正式队员。同学们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研究了国际刑事法院迄今为止的所有21个案例,以及前南国际刑庭、卢旺达国际刑庭、欧洲人权法院、国际法院和塞拉利昂特别法庭等法庭的相关案例,并查阅了大量书籍、论文和其他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充分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精心准备。 这次比赛共有17支队伍参加,汇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法官由来自国际法庭、国内外大学、国际组织、外交部等国内外的国际刑事律师和国际刑法专家组成,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在口头比赛阶段,有两场比赛我院代表队分别“遭遇”清华大学代表队和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两支强队,但我院代表队流利的英文表达、稳重沉着得体的表现、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的陈述和反驳,与他们恰恰是棋逢对手,使比赛的对抗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观赏价值,互相赢得了对手的肯定和尊重。法官们内行到位的提问和穷究到底的追问,既严峻考验着同学们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现场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也使同学们精心准备的问题得到了充分阐释,赢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赞许。比赛结束后,“国际法研究与政策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国际法学者Morten Bergsmo教授已经对我院获得最佳检察官辩手的钟宇翔同学发出邀请,希望他参与该中心的有关活动。 经过前期准备和实际模拟,同学们对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研究能力、书写能力、口头陈述能力、相互沟通和合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次比赛也在其他兄弟院校和著名专家学者面前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法素养,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力,是一次成功的对外交流和展现。 国际法系其他模拟法庭的指导老师,如苏明忠老师、张华老师和王佳老师等,和参加过前两届比赛的同学,如李潜、李璐怡、何为、张冰等,以及国际法系的其他同学,如阮万锦、刘悦、王英夫、彭程等,对这次比赛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贡献。他们传授经验,参与选拔队员,帮助查阅资料,共同讨论问题,审读书状,口头陪练,体现了国际法系在模拟法庭训练方面的传、帮、带的团队精神和梯队精神。 这次比赛也得到院领导、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郑启荣副院长在得到比赛结果后第一时间向国际法系表示祝贺。 5月19日到23日,我院代表队将同国内其他两支获得国际赛参赛资格的代表队——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赴荷兰海牙的格老秀斯国际司法中心,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共52支队伍同场竞赛。五月的海牙,正是郁金香盛开的季节。外交学院的法律学子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学子才华、宣传我院品牌、证明中国国际法教育实力的良机。 国际法系 (高秀东撰稿) 2014年3月12日
2014-03-172014年3月8日至9日,在国际刑事法院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2014年“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英文)”的国内选拔赛中,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代表队获得总分第一,书状总分第一,其中钟宇翔获“最佳检察官”和洪梓琳获“最佳政府律师”奖,并获得赴荷兰参加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国际赛(英文赛)的资格。这是我院代表队连续三年夺得赴荷兰参加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国际赛的资格。 在此特向获奖同学和指导老师表示热烈祝贺!向给予代表队大力支持和帮助的院领导、学院相关部门领导、国际法系领导及所有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指导教师:高秀东教授 领 队:阮万锦 队 员:钟宇翔、徐冬妮、胡晓凡、洪梓琳 国际法系 2014年3月10日
2014-03-11近日,我院艺术团合唱队在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二等奖。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直是北京市高校艺术教育交流的平台,每3年举办一次。此次展演活动北京地区共58所高校参加,竞争激烈,我院艺术团合唱队演唱的《橄榄树》极具感染力,钢琴伴奏配合悠扬的歌声共同演绎出对自由的向往。合唱队成员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及默契的合作完成演出,最终荣获北京市二等奖。 我院合唱队一直是艺术团的顶梁柱之一。除例行演出外,每年平安夜,合唱队都在沙河校区咖啡厅举办演唱会,带来数首与圣诞相关的经典和声曲目。合唱队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凭借不俗成绩,赢得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合唱队不但在校内经常为大家带来听觉盛宴,外出参赛演出也频频获奖。去年4月更是接受重托在习近平总书记宴请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晚宴中担任演唱嘉宾,演出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 院团委 2014年3月10日
2014-03-102014年2月19日至21日,第12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Philip C. Jessup Moot Court Competition)中国区选拔赛(英文)于华东政法大学举行。经过六个月的准备以及三天的紧张比赛,我院代表队最终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并获得了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总决赛的资格。同时,我院学生李璐怡荣获 “最佳辩手奖”。 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是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主办的专业性法律辩论赛,创办于1959年,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竞赛。该比赛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国际公法的学习与研究,并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法院的审判来加强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在过去的50多年间,共有超过100多个国家的600多所法学院参加了该项赛事。该赛事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比赛要求各参赛队在对案例和相关国际法规则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的前提下,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分别代表原告与被告写作起诉状和答辩状,并对该案件进行口头辩论。 据悉,本次中国赛区选拔赛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在内的全国顶尖法学专业院校都派代表队参加了这次比赛,而参加国际总决赛的名额仅有五个。于是,本次选拔赛辩论过程异常激烈。本次比赛主题围绕海洋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公海刑事管辖权等国际法问题展开,是对各高校国际法和英语教学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数十位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法官、律师、专家学者担任本届比赛的法官。比赛完全以匿名方式进行,使得比赛的公平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我院代表队由国际法系苏明忠副教授、王佳博士负责指导,国际法系学生李璐怡、张笑阳、王赫琰、黄雅琪、李潜、杭敏、杨佩琼、张冰等作为队员参加比赛。本次比赛从2013年9月开始预选到2014年2月进行比赛,历时近6个月。在备赛过程中,8名队员在苏明忠和王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和相关案例。为了查阅资料,老师和队员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图书和电子资料,还多次前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图书馆查阅,甚至还自费订购Heinonline等国外数据库账号查阅最新的案例和论文。由于比赛分为书面和口头两部分,组委会要求1月15日前提交书状。队员们放弃了提前回家过春节的机会、牺牲了休息时间,在学校撰写和修改书状。在口头比赛前,两位老师和队员们几乎牺牲了全部的休息时间进行练习,反复演练和模拟,经常从清晨练习到深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和领队李潜同学的帮助下,队伍为应对比赛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在比赛过程中我院代表队先后遇到了势力强劲的中国政法大学和汕头大学、东道主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我院代表队的上场队员李璐怡、张笑阳在比赛中沉着冷静,机智地应对法官的提问,充分展现我院学子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博得了评委和其他学校的肯定和认可。最终,我院代表队凭借扎实的准备、出色的发挥,夺得了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获得代表中国参加美国华盛顿特区国际赛的五张入场券之一。
2014-03-10根据首都文明委《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申报命名活动的通知》(精建[2014]2号)精神,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命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申报评选工作。在本次评选中,我院申报的公益联盟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及盲人群体志愿服务岗获得认定。 我院公益联盟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是由公益性社团组成的、具有公益联盟特点的、主要致力于公益教育事业的组织。依照我院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规定,公益性社团联盟负责指导全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公益性社团联盟与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组织了多个短期及长期志愿服务项目。 我院盲人群体志愿服务岗是与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中心合作,致力于关怀盲人群体,主要活动为组织志愿者为盲人朋友录制有声图书、陪同盲人朋友参观博物馆及盲人运动会志愿服务等等。 通过本次评选,我院公益联盟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及盲人群体志愿服务岗均获正式命名,并写入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名录,编入《志愿服务指南》。这有利于提高我院公益活动的专业性,扩大社会影响力,创建公益活动品牌效应。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致力于举办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在全社会营造学雷锋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社会文明风尚贡献力量。 文明办、院团委 2014年3月10日
2014-03-102014年2月26日上午,王帆院长助理来到沙河校区心理咨询中心,全面了解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检查并指导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和意见,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握方向。 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权江红老师从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个体咨询情况、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机构设置工作体系等方面汇报了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 一、加强预防干预,掌握工作重点,维护校园稳定 近几年来高校中的危机事件,特别是心理危机事件日益增多,危机事件的出现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我院多年来一直把新生普查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防范危机于未然。中心在每年10月中下旬为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及时发现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中心与各系(部)配合完成学生心理排查工作,掌握学生的最新状态,对重点关注对象集体讨论并拟定解决办法,提高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维护校园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将心理咨询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中心通过完善督导制度,规范服务流程,确保了个体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解除了学生的心理困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心还大力推进团体辅导,包括沙盘团体辅导、舞动治疗等新颖的形式。针对新生班级开展了以班级建设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对心理协会、心理委员、班干部进行了多个主题的团体活动,同时针对教师开展了压力管理及自我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互动性、自主性、体验性、趣味性的活动特点,备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008年我院在北京市高校中优先开设全员心理必修课,实现了全覆盖。每年的“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是中心每年固定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不同规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在学术讲座、宣传手册、心理影片展播、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传统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沙盘游戏体验、班级心理活动比赛等受益面更广、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的活动。目前开放的心理氧吧以及每二周开展一次的心灵论坛都获得学生的好评。 王帆院长助理对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全院学生的心理成长、成才工作进行部署,并对心理中心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组织工作,合理配合,保障长效机制。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全院性的系统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工作,此次来心理中心调研,希望在全面细致了解我院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工作计划,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保障。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与和学生处、各系部紧密配合,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全员培训,提升危机预防水平,维护校园稳定 要加强与回龙观医院合作,依托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的专业力量,为我院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班级导师、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保卫处等与学生接触比较密切的人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面临的危机及可能的解决途径,丰富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的处理能力。 三、加强科学研究,贴近学生需求,彰显工作特色 要对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深入开展科研。要总结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对比几年数据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探讨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咨询和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针对我院特色,开展外交人才心理方面的研究,为外交人才培养,外交干部选拔与培训提供心理学支持和服务。通过科研与培训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外事交流能力。 心理中心将按照院领导的建议和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逐步完善学院、系(部)、班级三级预防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和成才以及外交学院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础部心理咨询中心 2014年2月27日
2014-03-052014年2月26日下午,外交学院2014年共青团工作会议在沙河校区教学楼117教室召开。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院团委,各系、部团总支,教工团支部及团委学生会干部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团委书记王华迪主持。 首先,学生团委副书记付怡介绍了我院团委的基本架构,并概述了本学期的工作安排。新学期我院团委将继续加强与各团总支的联系,构建团总支联络网,通过开展丰富的团支部活动促进团总支之间、优秀团员之间的密切交流。 随后,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经学院、研究生部及教工团支部团总支书记分别就组织人员架构、团员基本情况、日常工作进行了汇报,并对新学期团总支建设提出设想和展望。 会上,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也是党联系青年、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渠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学院里,各级团组织也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怎样开展团组织工作、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共青团的整体发展,也对学院工作,特别是学生工作有很重要的影响。对此,他提出四点希望:第一,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责任,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团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当好同学表率,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积极协助党组织的工作;第三,要结合实际,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团委工作,以被同学接受的方式把工作开展的更加活跃、有针对性;要真正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和代表。第四,团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后,郑副书记表示,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外交学院的共青团工作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家园。 此次共青团会议以座谈会的方式为我院各系、部团总支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加深了团委与各团总支之间的相互了解,明确了今后一学期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为新学期团支部建设营造了良好开端。 院团委 2014年2月27日
2014-03-032013年12月27日,以“新时期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同志莅临会议并做了专题报告。外交部党委书记、常务副部长张业遂同志出席会议并做了主旨发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大使做了学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通过专题报告、主旨发言、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与会专家和学者就当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此次会议为历届学会年会规格最高的会议之一,取得了圆满成功。 国务委员杨洁篪同志就“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主要讲述了国际形势的新动向、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国际关系研究的新方向三个方面。杨洁篪国务委员还对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发展中国智库,多为我国外交工作做贡献;努力构建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派;研究要坚持服务大众,将国际关系研究与社会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坚持人才发展战略,推动国际关系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与壮大;发挥智库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 外交部党委书记、常务副部长张业遂同志围绕当前国际形势、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周边形势和热点问题做了主旨发言。张业遂书记指出了2013年的国际形势经历的复杂变化,并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周边形势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政策性解读。他还对2013年我国外交工作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外交工作思路进行了详尽阐释。 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大使代表学会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秦亚青教授主持。赵进军常务副会长向与会代表通报了2013年学会以及各理事单位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国际形势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明年的学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杨洁勉、曲星两位学会副会长分别就“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外交创新”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秘书长、外交学院院长助理王帆教授主持了主题发言。 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战略机遇期、国际形势、中日关系、战略思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中日关系、周边外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02-24外 交 学 院 简 报 2014年第1期 2014年1月6日 总第680期 外交学院党委举办第三届党务工作培训班 2014年1月3日-4日,外交学院举办了第三届党务工作培训班。院党委书记秦亚青、党委副书记郑启荣、副院长江瑞平、院长助理徐赤宇出席会议。院内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委员以及处级领导干部9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 会议首先做了我院2013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14年党建工作部署的报告。报告指出,我院2013年的党建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绩: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教学、科研、培训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中,深入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进步。第二,深入学习十八大和“两会”会议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强化师生理论武装,以加强理想信念为主题,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系列活动。第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第四,提升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做好各项日常事务性党建工作。 报告指出我院要继续以严格标准搞好2014年党建工作,首先,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助力我院早日实现“四个一流”。其次,以党务工作培训班为平台,打造过硬的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再次,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各项党务规章制度。最后,在双校区运行的模式下,创新党务工作方式,做好两个校区的联系沟通工作。 报告指出,与往届支委相比,新一届支委在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均有了显著进步。但是,新支委的党务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学院党委举办此次党务工作培训班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报告最后对全体支委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继续发扬奉献精神,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坚持原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细致地做好工作。第三,做好“传帮带”,加强党务干部梯队建设。第四,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促进学院科学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干部的警示教育,院纪检专职副书记韩银安同志传达了部机关纪委的有关文件精神,通报了五起典型的腐败案例,提醒我院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艰苦奋斗的弦。 为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会议播放了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冯秋婷教授讲述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学习报告录像,通过冯教授的讲解,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宗旨的理解,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郑副书记在其后的全院干部集中政治理论学习中,首先传达了外交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工作重要论述的研讨班的有关精神和张业遂书记对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提出的5点要求:要学习习总书记对世界大势的准确判断、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运用、对新中国优秀外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接着,郑副书记传达了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精神,通报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情况。 秦书记也在讲话中指出,目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大都进入到整改落实环节,院党委对教育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已经制定了整改方案,下一步准备继续深入贯彻落实。 随后,秦书记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做了动员报告。秦书记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迫切需要。我院要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院内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极端重要性,精心组织学习。秦书记从8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从5个方面论述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最后,秦书记对院内各部门精心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了部署,要求各部门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门学习,确保对讲话精神学深学透。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及各部门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把学习讲话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把握精神实质。要丰富学习内容,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思想结合起来。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做到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各部门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针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用理论学习成果推动工作的进展,把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的实际成效。 为了更好地交流党务工作经验,六个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的代表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做了发言。基础教学部党支部崔朝东老师结合基础教学部的工作实际,做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思考的专题报告。后勤党支部代表李淑媛老师重点介绍了财务、基建、后勤党支部与后勤总公司党支部联合召开后勤系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情况,指出各部门要以“大后勤”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教务处党支部李明枝老师指出,《决定》的出台为教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我院的教务教学改革也应有新的思考和设想。英语系党总支胡水娟老师从前期学习、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改落实等方面介绍了英语系党总支开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情况。国法系党总支王胜乾老师以“增强支部凝聚力,共谋国法发展”为题做了专题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国法系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系师生深入开展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家乐毅老师做了“思想领航,青春逐梦”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研究生部党总支学生党建工作经验。 郑副书记最后进行了总结,指出各位代表的发言很有代表性,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也让大家学到了不少工作经验。党务工作者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骨干,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此次培训会议,为我院党务干部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培训,广大党务干部进一步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深了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理解,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为实现学院创建“四个一流”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党务工作队伍保障。 (党委办公室供稿) 呈:王毅同志、张业遂同志、钱洪山同志 部办公厅、干部司、机关党委 教育部办公厅、高教司 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市教委 送:院党委委员、院领导 (共印20份)
2014-01-082013年12月27日晚上六点,外交学院2014年元旦联欢晚会在沙河校区礼堂隆重举行。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院长助理徐赤宇及各部门领导同新校区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次元旦晚会由院团委主办,艺术团承办,本科各院系、研究生部、留学生以及老师们的精彩演出在年末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 演出开始前,郑副书记发表了新年致辞,他首先带来了赵进军院长和秦亚青书记对全体同学的亲切问候,同时代表院党委及全院教职员工祝同学们新年好!他说,今年学生主体搬至新校园,学院改革与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新、老校区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郑书记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同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整场晚会流行与古典兼收,温情与火热并举,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开场的研究生部乐队和街舞社表演将现场气氛完全调动起来,在富有节奏感的乐声中,全场观众体会到了音乐和舞蹈的魅力所在。 校艺术团的表演总是最吸引眼球的。舞蹈队的《风酥雨忆》,器乐社演奏的《莲湖谣》、《梁祝》等为大家带来天籁般的音符,氤氲出无限美好的意境。校戏剧社的小品《戏剧社没想到》幽默诙谐,别出心裁的剧情设计和令人捧腹角色表演,引得观众笑声不断。 老师们的节目更是将晚会掀起又一波高潮。我院青年教师舞蹈队表演了具有朝鲜族舞蹈风格的健身操,新老工会主席的客串使台下观众爆笑连连;外交学系陈涛、施展老师的男女对唱《相思风雨中》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充分彰显了我院教师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各系部也是藏龙卧虎,出手不凡。外交系的西洋乐表演配合默契,悦耳动听;英语系的说唱歌曲嘻哈动感,时尚青春;外语系的日风舞蹈激情洋溢,张力十足;国际法系的方言诗朗诵让同学们欣赏到了祖国各地多样的语言文化;国经学院影子舞形式新颖,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研究生部的歌舞表演也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最终,在合唱团悠扬的大合唱《思念》中,元旦晚会圆满结束。与会领导嘉宾亲切慰问了演职人员,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2014-01-03由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华北大赛区决赛于2013年12月7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华北大赛区9所院校的18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大赛共决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优秀奖六名。我院英语系研究生张辛、杨晓卿两位同学分获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她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口译水平,为外交学院赢得了荣誉。特此向她们表示热烈祝贺。张辛和杨晓卿同学将代表华北大区参加全国半决赛,预祝她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感谢英语系英语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口译团队的老师们为她们提供的赛前辅导和培训。 英语系 2013年12月26日
2013-12-26在外交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参与、支持下,我院第五轮现职科级以上岗位聘任工作自2013年10月23日正式开始,于12月20日圆满结束。 目前,我院各部门领导班子已调整完毕、人员也已到位。考虑到这次处级干部队伍调整变动较大,在此次竞聘上岗的22名正处级,33名副处级干部中,首次任职的年轻干部较多,院党委决定加强中层干部岗前培训工作。人事处分别于2013年12月20日和12月25日召开了新提职的处级干部培训会议和全体中层干部岗前培训会议。郑启荣副院长出席并主持了新提职干部培训,江瑞平副院长、徐赤宇院长助理出席了全体中层干部岗前培训。 在新提职的处级干部培训会议上,党委书记秦亚青给新提职的中层干部的报告中,强调中层干部要有四种意识,要将之认真地保存于头脑中并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一是政治意识,在工作中要坚持政治原则,提高政治修养,提倡奉献精神;二是大局意识。这包括全院工作的大局,学院改革发展的大局以及“做人的大格局”;三是团结意识。工作中要强调“合作精神”,领导干部还应具备“用人之长”的能力,做到“达己必先达人”;四是服务意识。要牢记在领导岗位上获得的某些权力、资源和优势,这些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在全体中层干部岗前培训会议上,院长赵进军作了重要报告。赵院长在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形势,总结了外交学院2013年的整体工作,明确了学院未来的发展任务,并对全体中层干部提出了五点希望: 1、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要坚守崇高的精神追求。希望我院的所有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本单位、本部门讲学习、讲党性和正确观念的引领者、实践者。 2、干部要有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能力。我院的干部,不论是从事教学、管理、还是后勤保障,都更应具备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我院工作的要求,更好服务外交大局。希望每一位同志都要自觉地加强学习的意识,多读书、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3、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为此,一要思想上防范;二要自觉置于组织与群众的监督之下;三要把“反对四风”常态化、机制化。 4、要密切联系群众,作群众的带头人,带头爱岗敬业,带头忠诚奉献,带头发扬民主,带头团结好人。还要多关注民生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5、重视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抓人才培养工作,善于发现人才,多压担子、从严管理、形成各自单位内合理的梯队结构。 赵院长在讲话结束时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院党委希望各部门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要牢记党中央的嘱托,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做好各自工作,合力促进我院工作迈上新台阶。 秦亚青书记在会上作了第五轮岗位竞聘工作的总结,并要求我院全体中层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赵进军院长的讲话精神,尽快到位,主动承担起工作,做好各部门未来三年任期中的统筹规划。 全体中层干部倍受鼓舞,表示要切实贯彻赵院长和秦书记讲话中的“五个希望”、“四种意识”,做好各自工作,为外交学院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事处 2013年12月25日
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