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外交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京举行两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并为双方共建的“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公共卫生合作基地”和“全球卫生外交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外交学院院长徐坚研究员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我院高飞副院长、亚洲研究所郭延军所长、研究生部卢静主任、外事办公室马新宇主任、亚洲研究所杨悦副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杨维中执行院长、江宇副院长、冯录召执行副院长、乔友林教授、研究生院高玲央副院长、国际合作处刘久畅副处长等双方领导和相关部门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工作交流并见证签约仪式。徐坚院长指出,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之下,两校合作意义重大,必将“开风气之先”,为中国参与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并发挥领导作用提供思想基础与人才储备,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王辰院长表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外交学院分别是中国医学和外交领域重要的教学研究单位,本次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卫生事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工作会谈中,双方就加强全球卫生外交与全球卫生安全学科建设,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合作开展政策研究,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公共卫生合作基地,深度参与东亚地区卫生合作等事宜达成多项共识。签约仪式后,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举办了“东亚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圆桌会议。来自外交、卫健、商务、扶贫、科技、教育等系统单位领导和专家近四十人参加会议。王辰院长出席并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聂建刚副司长对两校合作给予高度肯定。各单位代表围绕东亚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成就与展望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表示愿意在外交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搭建的平台基础上,构建紧密强劲的卫生政策研究网络,为促进东亚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2021-04-022021年3月19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第七次国家协调员会议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智库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外交学院和越南外交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驻东盟使团、东盟秘书处、越南和文莱两国外交部代表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相关领域专家约40人出席会议。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徐坚博士、越南外交学院副院长阮鸿声博士(Nguyen Hung Son)致开幕词。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致闭幕词。徐坚院长首先代表NACT中国向与会嘉宾表示热诚的欢迎。他表示,2021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本次论坛的召开正逢其时。30年来,中国和东盟携手前行,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双边关系日益成熟和稳定,堪称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前景必将更加美好。NACT作为本地区唯一受官方认可的第二轨道外交机制也将在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和积极的角色。阮鸿声副院长表示,在全体NACT同仁的支持下,NACT越南圆满完成了2020年东盟方联合主席的任务,并特别感谢NACT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过去一年,NACT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成功举办了三次视频工作组会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东盟官方认可。越南外交部东盟司助理司长潘明江先生(Phan Minh Giang)和文莱外交部代表阿尼法利扎·贾尼女士(Arnyfariza Jaini)分别就2020年东盟共同体建设进展及2021年东盟工作计划向与会人员做了详尽介绍。越南外交部代表在报告中高度评价了2020年中国—东盟抗疫合作的巨大成就。文莱外交部代表希望在文莱担任2021年东盟轮值主席期间继续加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合作。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驻东盟使团邓锡军大使从政治沟通、抗疫合作、经贸往来、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方面对中国—东盟合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他表示,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战彰显了中国—东盟关系的韧性和实质性。邓大使还对智库网络在中国—东盟关系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表示赞赏,希望本地区智库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正确引导舆论,为双边关系长远发展建言献策。东盟秘书处人类发展司罗德拉·巴巴兰司长(Rodora Babaran)代表东盟秘书处祝贺本次论坛的召开。她特别感谢了中国政府为《东盟发展展望报告》的发表所作的贡献,赞赏中方多年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给予东盟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研究员和越南外交学院安全与发展中心主任苏明秋(To Minh Thu)分别主持了论坛两场讨论环节。在讨论环节中,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两个议题做了精彩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就经济合作与环境合作已经开展了丰富的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制约了现行合作机制的执行能力,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也更为凸显,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阻滞。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共同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让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合作迈上新的台阶。高飞副院长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所进行的高质量讨论产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点亮了前行道路。面向未来,中国—东盟应保持合作动能、重点推进抗疫合作与疫情后经济复苏合作,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高度。NACT第七次国家协调员会议于同日背靠背召开。各国国家协调员充分讨论了2021年NACT工作重点,并初步确定今年即将举行的工作组会议议题。 相关报道:人民网: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第七次国家协调员会议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智库论坛成功召开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325/c1002-32060509.html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智库论坛: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可持续发展合作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0325/c1002-32060514.html 中国东盟报道: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智库论坛成功举办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32596379271238&wfr=spider&for=pc
2021-03-29近日,中国驻东盟使团发来感谢函,向外交学院和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本人对使团工作和中国—东盟关系的一贯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函表示,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副教授参加了3月9日使团主办的2021年中国—东盟关系雅加达论坛首场活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暨线上研讨会,并在“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分议题环节做了主题发言,还回答了与会者有关“双循环”对中国—东盟合作助益作用的提问,为研讨会成功举行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增进东盟方对我重大倡议理解、宣介我新发展格局和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5月雅加达论坛中国—东盟抗疫合作研讨会上,杨悦副所长同样表现精彩,针对双方下一步合作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附:感谢函
2021-03-262020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中国与东盟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继续在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2月12日,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首次携手《中国东盟报道》杂志联合推选2020年中国东盟合作十大新闻事件,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点评。 一、 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2020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缅甸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1月17—18日,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了国事访问。作为习主席2020年的首次出访,体现了中国对缅甸的高度重视。习主席访缅期间参加了12场活动,见证了29项各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访问结束前两国发表了内容丰富且非常务实的联合声明。专家点评:(李晨阳,云南大学副校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缅甸研究院研究员)这是习主席时隔10年后再次访缅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近20年后再次访缅,恰逢两国又即将迎来建交70周年,因此习主席此访对中缅关系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这次访问可以说将中缅关系在千年胞波情谊的基础上推进到了新时代。尤其是中缅两国同意共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落地生根的又一重要实践,丰富了中缅关系的内涵。 二、 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2月20日,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的特别外长会在老挝万象举行。图为会前外长们肩并肩手拉手为武汉加油!2月20日,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在老挝万象举行。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和东盟各国外长就中国和东盟携手应对疫情达成了重要共识,提出联防联控、着眼长远、理性应对、化危为机的四点倡议。外长会还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联合声明》。专家点评:(刘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地区国家首次聚焦公共卫生安全的多边外长会,对团结地区抗疫、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双方一致认为要携手抗疫、同舟共济、相互支持、共克时艰。王毅国务委员介绍了中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有力举措及明显成效,中方主张得到东盟各国外长的一致高度评价。 三、 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6月12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开幕式通过网络视频形式举行,本次合作年以“集智聚力共战疫 互利共赢同发展”为主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领域培育更多新的合作增长点,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加强大的新动能,为本地区实现持久稳定与繁荣注入新活力。专家点评:(竺彩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和东盟在2020年开启数字经济合作年,对全球、东亚和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注入正能量和新动力。二是提升东盟国家数字化发展的能力建设,使东盟能够在未来东亚区域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心地位。三是通过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的合作,培育更多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 四、 “我们的视界”首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首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云启动仪式7月3日,“我们的视界”首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启动,这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进人文交流的成功尝试。此次大赛共收到3.6万余件参赛作品,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感人至深的抗疫合作故事,也有饱含温情的各国风土人情展示,作品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推特、脸书等新媒体平台展播量超过2.7亿次。专家点评:(杨悦,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和挑战。然而2020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势头不减,双方在危机中共同探索解决之道,突破疫情阻隔,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夯实了双边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疫情仍在蔓延,云端沟通与交流将成为“新常态”。中国与东盟国家蓬勃发展的数字合作也将继续助力双方人文交流合作持续密切开展。 五、 中国正式向湄公河五国及湄公河委员会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2020年11月开始,中国正式向湄公河五国及湄公河委员会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11月1日起,中国正式向湄公河五国及湄公河委员会提供澜沧江允景洪和曼安两个国际水文站的全年水文信息。中方从促进全流域防洪抗旱合作出发,主动将澜沧江水文信息共享范围从汛期扩展至全年,服务下游水情预报和减灾行动。专家点评:(田富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跨境水合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平和稳定的前提,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唯一明确提及跨境合作的目标。共建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既是良好跨境水合作的标志,也是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中国这一善意之举,将有助于流域各国提升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增进理解与互信,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区域水资源挑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六、 柬埔寨太后莫尼列获授 “友谊勋章” 1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柬埔寨太后莫尼列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颁授仪式。11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为柬埔寨太后莫尼列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颁授仪式。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柬方一道,传承和发扬由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西哈努克太皇、莫尼列太后共同缔结的中柬传统友好,让中柬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专家点评:(顾佳赟,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莫尼列太后是中柬友谊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习主席颁授的这枚“友谊勋章”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回望,也寄托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两国永葆亲密友好感情的希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并未影响中柬合作。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两国始终守望相助。两国关系经历了历史的淬炼,也必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坚。 七、 中国积极与东盟国家探讨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发马公司签约,将向马方提供1400万剂新冠疫苗半成品,并与发马公司合作在马来西亚本土完成疫苗最终生产。11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2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方正积极同多个东盟国家探讨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将在新冠疫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积极考虑东盟国家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专家点评:(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抗疫合作是过去一年中国与东盟关系一大亮点。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承诺疫苗投入使用后优先考虑东盟国家的需求,探讨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建立“中国—东盟疫苗之友”。中国与新加坡探讨诊断、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在印尼开展疫苗三期临床试验,还支持东盟国家建设本土疫苗生产中心,加强医护人员交流合作。中国与东盟在抗疫合作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诠释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深刻内涵。 八、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11月15日,越南河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仪式现场。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了RCEP协定,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专家点评:(张建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CEP将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大的机制化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将会成为其中两大核心市场,双方将在贸易、投资、产业、金融各个领域走向一体化的发展,在分享区域内全球价值链协作、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的过程中,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也将走向基于规则的区域经济治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共同走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九、 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和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肆虐背景下,会议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明双方对持续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专家点评:(王玉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院长、教授)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这是对中国—东盟关系做出的最高评价,说明双边关系历经风云变化而愈加成熟、稳固。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提升抗疫合作,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倡议的提出,也将为双方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十、 2020年中国与东盟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3月19日,“天津—胡志明”集装箱班轮新航线开通。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逆势快速增长,进出口额为4.74万亿元,同比增长7%,东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使得双方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专家点评:(郭延军,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衰退的困难时刻,中国与东盟共同应对疫情,努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经贸合作局面。2020年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也表明双方经贸关系更为均衡和互利,更说明在危机面前,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压舱石”。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RCEP的正式生效实施也已进入倒计时,都将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未来,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更加值得期待。 媒体链接:中国报道网:http://www.chinareports.org.cn/djbd/2021/0219/20051.html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21-02/11/content_77210380.htm
2021-03-0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形势愈发复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来之不易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我院后勤员工响应政府号召,非必要不离京,在京休假,留京过年。2021年2月9日,我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副院长李洪梅、高飞亲切慰问双校区后勤、物业、保卫以及一线工作的服务人员,向他们送上诚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让每一名在京过年的留校人员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崔启明书记指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学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目前学院的防疫成绩离不开平凡岗位上每一个一线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他对学院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齐心抗疫和保障学校后勤服务作出贡献的留校人员表示感谢,最后,他叮嘱留校人员要继续发挥坚守精神,提升安全保卫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李洪梅副院长对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留校的工作人员表示慰问,并嘱咐各部门在新年期间不扎堆,不聚集,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严格履职尽责,共克时艰。此次慰问体现了学院领导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肯定,表达了对留校服务人员的真切关心以及悉心关怀。后勤办公室(供稿)2021年2月9日
2021-02-09为反映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根据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统一部署,现将《外交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外交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2020-12-312020年12月18-19日,由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共同主办的2020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论坛在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增补来源智库名单,我院亚洲研究所成功入选。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带队参加本次论坛,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思想理论传播新战略专题论坛上发表演讲。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智库建设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智库作用。我院亚洲研究所是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唯一专门从事东亚地区合作的二轨外交智库网络,是“东亚思想库网络”(10+3)、“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10+1)和“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的中国国家协调单位,直接对接和配合外交部亚洲司区域合作工作,向东亚地区合作系列领导人会议提供政策咨询。本次我院亚洲研究所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将有助于亚洲研究所更好地发挥二轨外交智库的作用,扩大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为我外交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0-12-282020年12月19日,第九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同传总决赛在中国外文局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北京甲申同文翻译有限公司承办。经过晋级赛的激烈角逐,英语系MTI一年级研究生刘梦龄同学从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8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前八强并进入总决赛,最终以总排名第四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带队老师邹洋洋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全国英语口译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高校具备一定英语口译能力和专业训练的在校学生举办的传统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大赛包括交传赛和同传赛,同传赛分为晋级赛和总决赛。自创立之初,大赛以其自始至终的权威性、公正性、媒体透明度和公信力承载着各方关注, 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批英语爱好者。 刘梦龄同学在比赛中以饱满的精神、娴熟的口译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口译水平,为外交学院赢得了荣誉,特此向刘梦龄同学和带队老师邹洋洋表示热烈祝贺! 感谢英语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口译指导团队的教师们提供的赛前辅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2020-12-252020年12月19日,第九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同传总决赛在中国外文局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北京甲申同文翻译有限公司承办。经过晋级赛的激烈角逐,英语系MTI一年级研究生刘梦龄同学从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8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前八强并进入总决赛,最终以总排名第四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带队老师邹洋洋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全国英语口译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高校具备一定英语口译能力和专业训练的在校学生举办的传统赛事,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大赛包括交传赛和同传赛,同传赛分为晋级赛和总决赛。自创立之初,大赛以其自始至终的权威性、公正性、媒体透明度和公信力承载着各方关注, 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批英语爱好者。 刘梦龄同学在比赛中以饱满的精神、娴熟的口译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的口译水平,为外交学院赢得了荣誉,特此向刘梦龄同学和带队老师邹洋洋表示热烈祝贺! 感谢英语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口译指导团队的教师们提供的赛前辅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2020-12-252020年12月20日,2020“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经过一周四轮的激烈争夺,在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落下帷幕。英语系大三学生刘晓晓代表外交学院参加了比赛,与来自全国高校的182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取得了季军的优异成绩。在早前进行的北京地区复赛中,刘晓晓同学获得特等奖,成功突围晋级全国赛。决赛前两轮以直播形式在线上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学生及多国在华留学生均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比赛。在前三轮淘汰赛中,刘晓晓同学准备充分、沉着应对,以优异的表现晋级最后的第四轮总决赛。 20日的第四轮首先进行的是9进5的前半段比赛,比赛形式仍为前一天抽取定题演讲赛题以及演讲主题,在定题演讲之后增加了挑战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刘晓晓同学作为第一位开场选手,顶住了巨大压力,从容不迫地探讨了information revolution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娓娓道来,挑战环节反应迅速、回答切题,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在接下来的拓展、提问和总结演讲中,刘晓晓同学在先前演讲的基础上将观点进行了升华,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最终以总分第四的成绩荣获全国季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该项赛事于2002年创办,已成为国内水平最高、覆盖面最广、学术性最强的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事之一。热烈祝贺刘晓晓同学在此重要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赛前英语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演讲团队的赫迎红老师和赵冰老师对参赛选手的演讲选题、讲稿写作和演讲技巧进行了悉心辅导并提供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在此感谢团队的赛前指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20-12-252020年12月20日,2020“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经过一周四轮的激烈争夺,在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落下帷幕。英语系大三学生刘晓晓代表外交学院参加了比赛,与来自全国高校的182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取得了季军的优异成绩。在早前进行的北京地区复赛中,刘晓晓同学获得特等奖,成功突围晋级全国赛。决赛前两轮以直播形式在线上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学生及多国在华留学生均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比赛。在前三轮淘汰赛中,刘晓晓同学准备充分、沉着应对,以优异的表现晋级最后的第四轮总决赛。 20日的第四轮首先进行的是9进5的前半段比赛,比赛形式仍为前一天抽取定题演讲赛题以及演讲主题,在定题演讲之后增加了挑战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刘晓晓同学作为第一位开场选手,顶住了巨大压力,从容不迫地探讨了information revolution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娓娓道来,挑战环节反应迅速、回答切题,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在接下来的拓展、提问和总结演讲中,刘晓晓同学在先前演讲的基础上将观点进行了升华,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最终以总分第四的成绩荣获全国季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该项赛事于2002年创办,已成为国内水平最高、覆盖面最广、学术性最强的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事之一。热烈祝贺刘晓晓同学在此重要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赛前英语系创新实践训练中心演讲团队的赫迎红老师和赵冰老师对参赛选手的演讲选题、讲稿写作和演讲技巧进行了悉心辅导并提供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在此感谢团队的赛前指导和培训!同时感谢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20-12-252020年12月8日,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TCT)第五次国家协调员会议暨2020年年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韩国国立外交院主办,来自日本国际关系论坛、中国外交学院、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的代表出席会议。韩国国立外交安保院院长吳姈姝大使、日本国际关系论坛理事长渡边兰理事长、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道上尚史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代表中方参会并致开幕辞。8日上午的国家协调员会议上由郭延军主持,各方围绕中日韩思想库网络(NTCT)的运行机制、进展与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事项达成多项共识,取得圆满成功。其一,各方强调三国合作的重要性,重申通过中日韩思想库网络推动三国合作的意愿。一致认为,三国均实现了疫情的较好管控,面临着经济重启的任务。三国合作不仅对各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而美国大选的尘埃落定也有望为三国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二,三国国家协调单位和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代表讨论了关于《NTCT 1号备忘录》的修改问题,该备忘录于2019年第四次国家协调员会议讨论并通过。其三,三方同意2021年实质性地启动联合研究工作组,并就工作组组织形式、研究内容、经费来源、时间安排等达成基本共识。各方原则性同意,中日韩思想库网络工作组政策建议可通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提交三国外长会议,经三国外长会议通过后提交三国领导人会议。下午举行的年会上,来自三国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专家围绕三国公共卫生合作、经济合作以及地区安全等议题展开充分讨论。来自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张建平教授和中国预防医学会梁晓峰副会长、韩国国立外交安保院亚太部部长金荣武大使、国际经济与贸易部部长金良姬、金汉权教授、日本国际关系论坛高级顾问、著名经济学家河合正弘、高级研究员菊池誉名、日本杏林大学教授三浦秀之等专家分别发言。各方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的意义及其影响、全面与进步跨太平伙伴关系协定的前景与趋势、三国未来的经济合作方向以及如何构建地区安全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地讨论。在会议闭幕式上,日本国际关系论坛高级顾问河合正弘、我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韩国国立外交安保院院长吳姈姝大使、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道上尚史分别发言,各方均高度评价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强调应不断加强合作,为三国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NTCT由中方倡议成立,2015年3月,第七次中日韩外长会同意建立NTCT,三国外交部分别指定中国外交学院、日本国际关系论坛和韩国国立外交院为国家协调单位。同年8月,中日韩思想库网络正式启动,旨在加强三国智库间交流,为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2020-12-142020年12月5日,第八届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在京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外交学院主办,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外交学院模拟政协协会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8所北京知名高校的133支队伍参加。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吉林,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艺文,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市教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团市委书记李军会及各主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政协委员等出席大赛颁奖仪式暨座谈会。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座谈会现场吉林主席在座谈时肯定大学生们思想敏锐,参赛提案质量高、时代性强,并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政协提案工作。他指出,市政协高度重视并支持模拟政协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邀请师生观摩政协履职,还让师生参与到具体的协商实践中。要以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为切入口和载体,推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从国家政治体制运作的过程中认识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从认识民主的真谛及其实践中认识人民政协运作的方式,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民主的深刻内涵,认同并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继续支持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模拟政协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政协组织对政协理论和实践“自己想明白”“对外讲清楚”,讲好政协故事;推动模拟政协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与政协履职紧密衔接,转化为委员提案,促进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介绍大赛相关情况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介绍了大赛相关情况。他指出,由外交学院创办的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社会准确和理性的认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了解,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校园联系社会、个人联系国家、制度联系群众的平台,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建议中国”提供了实践舞台,引导青年学生在模拟中实践,在理论中创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大赛致力于为国家发展与社会问题解决提供青年视角和青年力量,使青年学子更好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李军会在座谈会上发言 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在座谈会上谈到,共青团组织要入脑入心抓好制度自信教育。青年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关系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共青团肩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把握工作主线的重要内容与有力抓手;要用心用情服务党的事业发展。团市委将深入总结办赛经验,持续推进赛事活动推广和成果转化,将大赛打造为首都高校青年学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献计献策的有机载体;要有声有色拓展实践育人格局。在社会调研和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塑造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民立场、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与市政协机关对接,通过多种形式为青年学子提供提升自我、了解政协、认识中国创设平台与空间。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杰主持大赛颁奖仪式 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健宣读获奖名单 本次大赛收到的133份提案按照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医疗6个界别由政协委员进行网络初评,选拔出24支队伍进入复赛,并经过界别小组讨论、调研展示与答辩后评选出12支队伍晋级决赛。大赛组委会为每支复赛队伍配备一名政协委员“一对一”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提案建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决赛无领导小组讨论、调研展示与答辩的激烈角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队荣获一等奖;国际关系学院1队和北京大学2队获得二等奖;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队、北京师范大学队、中国人民大学2队获得三等奖。 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艺文颁发一等奖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北京市教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为获奖选手颁发二等奖 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陈煦,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李丽凤颁发三等奖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王洪涛、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阮培颖、北京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杨清柏颁发笃行奖 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毅、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全国政协机关团委书记陈中鹏、外交部团委书记沈思维颁发优秀组织奖 自大赛创办以来,《关于修改北京市供暖时间气象参数标准的提案》、《关于北京快递业包装问题的调查及建议》等6份提案经成果转化,已作为正式提案被委员们提交至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协。人民政协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网、北京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对大赛进行了宣传报道。
2020-12-1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市教委《深入开展新时代教育系统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方案》及外交部爱卫会相关工作部署,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由后勤办公室主办的“外交学院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周”系列活动于12月1日-8日在两校区成功举办。活动共分为“垃圾分类”、“禁烟控烟”、“节能宣传”、“光盘行动及食品安全”、 “传染病防治和预防疾病”五大板块。分别于12月1日在沙河校区、12月8日在展览路校区举行两次集中宣传活动。宣传活动以趣味游戏形式开展,师生热情参与,活动期间参与师生800余人次,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近千份。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携手防疫防艾,共担健康责任。通过现场视频短片宣传、发放防艾知识宣传单、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 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副院长李洪梅参加了沙河校区集中宣传活动,并与师生一起积极参与趣味游戏。 双校区师生热情参与宣传游戏活动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更好地弘扬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精神,普及垃圾分类、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等相关知识,加深了对节能环保、禁烟控烟的认识,提升全院师生的凝聚力,将爱国卫生运动精神落实到实处。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享有,文明新风人人传承。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崭新篇章。 后勤办公室 2020年12月10日
2020-12-1011月23日,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信息服务大学生体育记者选拔训练营部署动员会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顺利召开。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领域、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代表,北京冬奥会组委媒体运行部及其他相关部门代表,以及来自北京、河北两地的八所中国知名高校的校领导、团委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出席会议。外交学院院长徐坚应邀出席。动员部署会前,代表们先行参观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中心。通过“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让冬季运动融入亿万民众”、“让奥运盛会惠及发展进步”、“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四个板块,了解中国青年运动员在历年冬奥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北京冬奥会的办会理念、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各赛区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徐坚院长及与会代表参观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中心 部署会上,韩子荣主席表示:“这次是首次将青年记者训练营项目引入冬奥会。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参与本次选拔训练营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冬奥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讲好冬奥故事,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风貌。” 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致辞 徐坚院长在动员部署会上发言。他表示,外交学院学生综合素质高、外语能力突出,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项目可以使他们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同时,切身参与这一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也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是在社会舞台中砥砺奋进、成长锻炼的过程。他指出,学校将在学习、总结以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经验基础上,在组委会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冬奥会志愿者选拔工作,科学谋划志愿者招募工作细则,建立健全志愿者选拔体系,选拔出一批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好、英语水平高、善于沟通合作的优秀志愿者,为成功举办奥运盛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徐坚院长致辞 动员部署会结束后,徐坚院长与我院学生代表崔潇毅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徐院长在采访中表示:“这项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拓展国际视野,锻炼国际交往能力。对外交学院的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参与这项活动,学生专业水平、交流能力、看待问题的境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徐坚院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习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而冬奥会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正是汇聚青年力量,服务奉献国家的有效载体。本次动员部署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信息服务大学生体育记者选拔训练营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的成功推进能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参与该项目,将切实推动我院学子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卓越的服务水平,贡献外交学子磅礴的青春力量。徐坚院长与北京冬奥组委代表、高校代表合影 院团委2020年12月8日
2020-12-0811月28日,我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党委副书记董杰与学生处、后勤办、院团委相关人员一同走进沙河校区学生公寓参与“宿舍周末大扫除”活动。崔书记详细了解“宿舍周末大扫除”活动进展情况,并与学生交谈,希望同学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遵守校园疫情防控要求,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和疫情防控意识。同时,崔书记叮嘱同学们要认真刻苦学习,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勉励同学们坚定理想,知行合一,成为“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 崔书记、董书记与学生交谈 “宿舍周末大扫除”活动将继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形成常态化机制性学生活动,鼓励和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巩固防疫成果,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形成学校在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方面群防群控的工作合力。 院团委2020年12月5日
2020-12-0711月28日至29日,2020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大会成功举办。大会由共青团外交学院委员会主办,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承办,300余名代表参加。党委书记崔启明、党委副书记董杰出席大会开幕式。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致辞崔启明大使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联合国作为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国际和平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权、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为宗旨,为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速推动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他指出,1995年,外交学院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为国内的莘莘学子了解联合国、认识多边外交打开了窗口。学院高度重视这一学生品牌活动,将其作为培养外交外事人才、国际治理人才的重要渠道。希望同学们能在本次模拟联合国大会的舞台上,深入思考探索全球问题,以胸怀会天下,以思辨会未来,全面感受多边外交的魅力,遵循“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理念,为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会场代表举牌发言在两天会期中,6个委员会的代表们模拟谈判、斡旋磋商,在坚守模拟国家利益的同时围绕国际热点问题积极献策,沟通协商;在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历史时刻,铿锵有力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大会共设6个委员会,3种工作语言,学生们“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模拟联合国议事规则,围绕全球治理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青年方案。大会使用由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协会编写的、全新《北京议事规则》,引入“议程单”概念,使规则更加贴近联合国真实情况。
2020-12-032020年11月12日,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充分肯定了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在《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中,多处提及NACT对地区合作的智力支撑作用,要求NACT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加强“教育系统合作”和促进“民间交往”。今年以来,亚洲研究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学术交流造成的不利影响,努力创新工作模式,先后以视频形式召开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工作组会议、“中国和东盟未来劳动力:挑战与应对”工作组会议和“推进数字平台管理区域合作:新常态对东盟和中国的影响及未来发展”工作组会议。会议成果丰硕,产出了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受到各方关注。人民网、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东盟报道等多家媒体对NACT工作进行了跟踪报道。NACT于2014年启动,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重要的第二轨道外交机制,现已成功召开6次国家协调员会议、6届年度研讨会、13次工作组会议。工作组主题涉及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2030年愿景制定、人文交流、旅游、教育、电子商务、能源、互联互通、环保、减贫、劳动力发展、数字平台管理等。多项政策建议为官方制定具体合作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如2017年教育合作工作组成果受东盟教育高官和东盟秘书处特别垂询,2018年电子商务合作工作组直接推动了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促进会在新加坡注册成立。自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以来,工作组报告受到历年领导人会议主席声明充分肯定,《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进展报告》也曾对NACT工作表示满意。在此感谢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20-12-022020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的“人与自然,和谐向好——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以视频方式在线上召开。外交学院模拟模拟联合国协会14名成员参加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主席、代表齐聚云端,共飨学术盛宴。 (图片来源:AIMUN Publicity) 模拟联合国协会学术总监助理、外交系同学曾恺来作为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团负责人,模联协会顾问、外语系韩静怡同学作为主席团成员,为大会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服务。 参会代表们充分准备,积极磋商、演讲,展现外院学子风采,最终获得了丰硕奖项。在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中,我院外交系大三学生赵宇琪获最佳代表,国际经济学院大三学生肖宇腾获杰出代表,外交系大三学生吕行果获荣誉提名;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委员会中,英语系大二学生陈昱兮与薛璐瑶获杰出代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员会中,英语系大三学生胡歆玥与赵雨馨获最佳文件写作。 我校学生获奖证书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先导活动,此次“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和“高端对话”以“青年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主题,邀请全国70余所高校约350名大学生,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海洋塑料污染”、“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国际援助”、“气候变化与全球粮食安全”及“非法贩运与非法狩猎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等分议题进行线上研讨。本次活动有利于增进我院学子对全球环境治理历史与现实的了解,关注和参与环境治理的各项实践活动,为中国与世界的环境治理事业贡献力量。
2020-11-30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名单的通知》(京教函[2020]510号),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于凯丽同学、英语系刘贺同学和国际法系刘梦钊同学的三篇论文获评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朱丹丹老师、英语系徐英老师和国际法系潘皞宇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特向以上老师和同学表示祝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长期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抓好论文选题、指导、评阅、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力确保了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请各教学单位继续严把毕业(设计)论文关,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成绩。教务处2020年11月27日
2020-11-27